10月12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活动现场,两只“南京造”智能装备成为焦点。一只全身银色、长着大大“眼睛”的警用机器狗与“天魁1号”防爆人形机器人组团巡场,它们的灵巧动作与强大功能展现了南京在智能科技领域的硬实力。
防爆机器狗和防爆人形机器人。图片来源/南京警方
机器人“军团”崭露头角
活动现场的防爆机器狗身高只有72厘米,动作却相当稳健灵巧,由南京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牵头联合本地高新技术企业攻关,是完完全全的南京制造。
今年,南京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势头迅猛。2025年8月,北京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南京十多家机器人相关企业携各自的创新产品亮相,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机器人“同场竞技”。
在创新成果方面,埃斯顿推出了第二代人形机器人Codroid02,该机器人不仅能高效完成部件抓取、物料搬运等基础体力任务,还可实现螺丝锁付、质检巡检等精细化操作。
同时,中科硅纪展示了全球首个类人灵巧操作具身智能全栈解决方案,涵盖完备的算法体系与四款差异化定位的智能灵巧手,进一步提升了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的操作能力。
南京埃斯顿酷发布的第二代人形机器人Codroid 02。图片来源/南京发布
目前,南京已构建起涵盖整机制造、关键零部件与系统集成应用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埃斯顿连续七年位居国产工业机器人年出货量榜首;而汇川技术在南京投资建设的高端装备研发生产基地也于2024年底投产,满产后整机年产能预计达12万台套,为产业注入新动力。而在特种与服务机器人领域,南京也已形成覆盖物流、安全应急、公共服务等多场景的产品体系,应用生态日趋完善。
依托《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南京明确“一核多翼”产业布局,江宁开发区、江北新区等集聚区逐步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完整生态。其中,江北新区设立了5亿元规模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进一步加速前沿技术的研发与落地进程。
产学研合作创新突破技术壁垒
南京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呈现多层次、高强度的特点。今年6月,AGIROS开源机器人操作系统社区迎来8家新成员,包括中科南京软件技术研究院、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树机器人、智元机器人等机构,进一步丰富了技术生态与创新能力。
在产业生态共建方面,江苏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于6月28日正式成立。该联盟首届成员单位达246家,其中南京埃斯顿为当值理事长单位。联盟专家委员会由14名省内外专家组成,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周志华教授担任首届专家委员会主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为推动技术落地与成果转化,南京还积极搭建常态化供需对接平台。6月18日,机器人产业工业软件供需对接活动在南京举行,中望软件、集萃智能、云泊科技等聚焦机器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管理等各个环节,发布并分享了自身在机器人领域的最新探索成果,充分彰显了工业软件在机器人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与重要作用,促进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在政策支持方面,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接连出台《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和《南京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旨在通过系统性政策引导,加快推动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特色机器人批量创新以及人形机器人试点示范。
根据规划目标,到2027年,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将跻身全国前列,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从软硬件产品、创新体系、场景应用、集群发展四个维度发力,加速培育龙头企业与产业生态。
南京市机器人产业推介会。图片来源/南京市工信局
应用场景加速落地
目前,南京智能机器人已在多个现实场景中实现规模化落地。以“苏超”赛场为例,智能机器人已成为赛事服务的关键力量,承担起巡检、导览、清洁与货物转运等多样化任务。引人注目的是,南京红山动物园的网红白面僧面猴“杜杜”也被成功复刻为一款智慧服务机器人,亮相赛场与观众互动。该机器人集成“云+端”模式,融合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与大语言模型、机器视觉等先进技术,能够通过摄像头与麦克风实现“看听结合”,为观众智能推荐观赛路线与纪念品,展现自然流畅的人机交互体验。
在赛场安全与电力保障等专业环节,机器人同样表现卓越。在南京奥体中心变电站内,全球首款获IIC T6防爆认证的人形机器人“天魁1号”正进行调试。该机器人采用可升高机械臂与四轮八驱底盘结构,具备在复杂环境下稳定作业的能力,进一步体现了南京机器人技术的高适应性与实用性。
在持续创新研发的基础上,南京正大力推进机器人应用场景建设。2025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上,南京发布了一份涵盖500多个岗位的“机会清单”,覆盖工业制造、安防巡检、交通物流、文旅消费、医疗康养、科普教育、清洁环卫以及测试验证等八大类场景,为技术落地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
未来,南京将重点推动制造领域的示范应用,在汽车、电子、医药等行业中围绕上下料、焊接、装配、搬运、分拣、质检等关键工序建设一批标杆场景。同时拓展特种领域应用,加快机器人在电力、石化、冶金、应急管理和安防等行业的巡检、检修、救援等环节的推广。
“苏超”赛场上的智能机器人。图片来源/CCTV4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产业链日益完善,南京机器人产业正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南京坚定推进以“核心技术突破、多元场景驱动、生态深度融合”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倾力打造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关键“创新源点”,成为推动长三角乃至中国高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袁昕
资料南京发布、南京新闻、南京警方、宁宣部、江苏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南京市工信局、CCTV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