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期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经济研究主管陈波在现场与观察者网对话,探讨中国新能源汽车面临海外“围剿”时,我们的应对之策。
在分论坛的发言中,陈波指出,西方国家指控中国新能源汽车存在所谓“产能过剩”(Overcapacity)本质上是西方贸易保护主义造成的需求扭曲的问题,而不是中国问题。
陈波说道,“产能过剩”并不是经济学中的严格术语,实践当中说当一个产能利用率低于80%的情况,我们认为它是产能过剩。但是它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定义,只是一个现象的描述。”
他认为,造成“产能过剩”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短期内需求经常会有大规模的波动,有可能会引发“产能过剩”。
第二,宏观经济运行会发生各种各样不可预见的冲击,这些冲击会对于需求或者供给造成很大的影响,也会在一定时期内造成“产能过剩”的问题。
第三,现在新能源汽车在中国乃至于全球都是一个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因为技术的突破,因为它有广阔的前景,会造成大量的前期投资的拥挤效应,自然就会产生初期的“产能过剩”效应。
但“产能过剩”一定是“错误”吗?陈波并不这么认为。
他表示,首先,中国本身遇到了污染问题,需要解决;其次,中国是全球最积极地承诺绿色减排的,这是中国的严肃承诺,中国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很多具体行为,因此中国有充足的理由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陈波指出,纵观全球国家,通过新能源汽车开展节能环保,“不光是中国在做,欧盟和美国也在做。但是他们有很强的传统油车的产业,导致他们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没有能够很好地执行,而中国很好地执行了,所以中国最终成功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产能过剩’问题,事实上是贸易保护主义造成的需求扭曲的问题,而不是中国的问题。”
在与观察者网的对话中,陈波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说“产能过剩”是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的正常现象。
他表示,“新兴产业一旦确认了,大家都知道它的未来是非常光明的,这个产业的前景是非常好的,那么它就会引致大量投资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之前出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就是我们叫做‘互联网泡沫’。互联网泡沫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产能过剩,造了大量的‘.com’的网站,其实它并没有实际的应用场景,也没有足够的市场。”
“换句话来说,从需求的角度来讲,它远比我们的投资所建的那些网站所能够带来的服务要小得多,也就是投资造成产能高于需求,那么这就是互联网出现的一个泡沫,最后还出现了一个泡沫崩溃的问题。”
近期在坊间引发关注的所谓AI的“过度投资”问题,也是类似的。
陈波说:“现在大家都在说AI也出现了过度投资的问题,所以带来了产能过剩,但是我们会因此而不投资AI吗?或者我们反过来看,会不会因为泡沫,就否定互联网时代的这个贡献?不会。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的一个典型现象。只有在发展初期,大家共同进行竞争性投资,才能够选出最后的优胜者,让优胜者不断地通过兼并和淘汰弱小对手,最后形成最有竞争力的一些厂商。”
另一方面,在谈到如何应对西方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围剿”时,陈波也向观察者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陈波认为,“首先我们也要理解他们的做法是因为什么。”
据此,他提出了两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一种,当然就是保护主义,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不合理,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谈判,需要据理力争。”
“第二种就是不知情,也就是按照西方的主流论调来了。那么这种主流论调出现的原因,就是在于我们的声音太弱了,我们的叙事太弱了,我们并没有把这个新能源车的本质和给外国消费者,或者环境保护等等各方面带来的好处给说清楚,传达给外国消费者。这导致国际舆论对我们不利。这一点我们需要更多地加强中国的叙事,这也就是我们中国学当中很重要的一项。”
那么加强这个叙事又有哪些好处呢?陈波补充道:第一个是能源的大量节省,而且是绿色能源;第二个是能够促进环境保护,尤其是城市环境、空气环境;第三,它的智能化水平远超传统油车,是划时代的产品,将来新能源车替代油车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了。
第四,新能源车对于油车的替代,是否会导致当地厂商消亡和大量失业呢?
陈波认为,“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因为我们可以用中国的故事来讲,中国这么好的、这么多的新能源车厂商,它其实都是既有的生产油车的厂商,转变了生产技术。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可以将技术跟国外进行合作。通过我们的投资、技术,利用外国原有的产能来进行改造,这样并不会造成所谓的对于生产者的巨大冲击。”
“再加上正如刚才我所讲,这是一个趋势,你碰到这种大趋势的时候,与其自我保护,不如想方设法尽快适应、改进并加以利用,才是一个正确的应对方式。当我们把这些理念通过证据,通过合乎大家逻辑的、能接受的表述方式来阐明的话,我相信我们的新能源车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会比现在要平坦很多。”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