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餐饮老板内参内参君
茶饮圈的“反差哲学”
“穿搭要显贵,基础款就不能再搭基础款”
“上身基础,下身就不基础”
“上下都基础,配饰就不基础”
最近,这类穿搭口诀席卷社交平台,相关话题视频的播放量高达数亿次。其核心逻辑可以总结为“基础款+1个设计点=显贵”。说白了,就是靠制造恰到好处的“反差”,让整体造型跳出平庸,变得高级起来。
如今,这股“反差哲学”已蔓延至茶饮领域,不少品牌纷纷下场玩起了“反差梗”,经典打法如下:
打法一:“原料基础、配料就不基础”:
这是最直接、最具冲击力的打法——品牌在保留普通奶茶、咖啡等基础原料的同时,搭配极具个性、甚至略带“黑暗料理”属性的配料,在视觉与味觉层面制造颠覆性反差,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与挑战欲,从而实现”出圈”。
比如最近上海爆火的“牙刷咖啡”——将薄荷奶油做的“牙膏”挤在牙刷上,再搭配一杯西瓜特调咖啡。顾客先吃一口“牙膏”再喝咖啡,体验感拉满,网友们直呼“抽象”!
再比如肯悦咖啡前段时间推出的“山西老陈醋气泡美式”——选用IIAC金奖咖啡豆,融入地道山西陈醋风味,再加上清甜苹果汁和现打气泡水,呈现出前调醋香、中调酸甜、尾调微苦的复合风味。类似的产品还有蒜泥拿铁、牛肝菌特调咖啡以及见手青Dirty等。
打法二:“配方基础,原料就不基础”
《中国新式茶饮大数据研究及消费行为》显示,49.4%的消费者会担心“健康问题”,42.2%的消费者更在意是否长胖,70%的消费者对奶茶产品中的原料保持关注。因此,不少品牌瞄准这一需求,通过原料升级来实现产品价值重塑,在经典配方中制造新的记忆点。
比如喜茶近期上新的“茶特调”系列,虽仍延续经典茶饮结构,但却选用了自研高香茶底“九窨雪毫茉王”,强化“茶”的风味核心;不仅如此,喜茶还采用获得“无抗无激素认证”的“源牧3.8牛乳”作为乳品原料,在原料层面抢先树立新标准。
再比如CoCo都可焕新升级的轻乳茶系列产品,直接采用原生纯牛乳提纯的冰博克作为乳基底,增加醇厚感、放大奶香,真正做到无0植物油、0氢化基底乳、0植脂末。
打法三:“原料、口味、奶茶都基础,形态就不基础”
当口味、原料都难以玩出新意时,品牌转而颠覆产品的物理形态,借助形态创新来制造新鲜感、打破同质化。
“泡面版阿芙佳朵”将冰激凌球做成面条状,再搭配两根筷子形状的饼干,最后淋入像酱料包的咖啡液;而“-86度Dirty”则把杯子提前冷冻至-86℃,再倒入热浓缩咖啡,凭借极致的冷热反差,将日销量稳定在500杯以上。
打法四:“产品都基础,奶茶名和小票就不基础”
当产品本身无法做出巨大创新时,品牌就边聚焦“文字战场”,通过极具创意的产品名,或者风格迥异的小票,用较低的成本完成产品价值的二次创新。
近期,“奶茶名越来越抽象”成了社交媒体热点,从“桃花酿”、“琉璃月”,到“桃花依旧笑春风”、“天府云裳舞轻盈”,再到“芝芝莓莓”、“孤孤独独嘟嘟”,虽然有不少消费者认为名称拗口,但不可否认,别具一格的名字确实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再比如“小票”。最近,茉莉奶白在小票上连载“霸总小说”,情节套路又略带反转,不少消费者还自发在社交平台上上传“续集”,硬是把小票当成了连载小说平台,那张平时随手就扔掉的外卖小票,现在摇身一变竟成了“社交货币”。不仅如此,麦当劳、沪上阿姨、霸王茶姬等头部品牌也纷纷开始在小票上“做文章”。
略显“疲态”的茶饮圈
需要一剂“猛药”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3547.2亿元。虽然仍保持同比增长,但增速已放缓至6.4%,市场空间逐渐饱和,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在茶饮市场规模不断壮大、行业充分竞争的背景下,茶饮行业的产品开始趋于高度同质化。
据茶咖观察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门店数量前10名的茶饮品牌共推出了近232款新品,其中果茶、轻乳茶、奶茶构成前三梯队,合计占比超过77%。
为了吸引顾客,茶饮品牌们开始打价格战、搞联名营销、推健康概念......品牌间在产品、营销、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化越来越小,因此打破传统预期、制造惊喜,成了茶饮品牌最好吸引消费者的方式。
而“反差哲学”的出现,恰恰为品牌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突围路径。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常规产品极易被淹没。相反,那些具有“反差感”的产品,却能一下子抓住消费者的眼球。无论是出乎意料的口味,还是打破常规的造型,这种“违背常识”的设计,反而自带话题和传播力,让品牌在千篇一律的“好喝”的评价中,靠“新奇有趣”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在消费日趋理性化的时代下,“多果肉”、“多小料”已经不再能说服消费者为之支付更高价格。因此,品牌将价值感植入到“看不见”的地方,比如更贵的原材料、更复杂的工艺......通过这些“不基础”的部分为产品提供溢价理由,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贵有贵的道理”,而且“贵”得更有趣、更值得。
除此之外,在社交媒体时代,产品本身就是最核心的传播媒介。
具有“反差感”的产品是天然的“社交货币”,比如泡面阿芙佳朵、-86度Dirty等等,这些产品以其奇特的外观和喝法,让消费者自发地拍照打卡,并分享在社交平台。这不仅为品牌带来了大量免费曝光,更重要的是,这种来自用户的真实反馈与种草,比任何广告营销都更有说服力。
从“不稀缺”的奶茶
到“稀缺”的情绪价值
据《2025 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显示》,情绪价值成了Z世代“心理刚需”。从青年目前的消费心态来看,近6成青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选择“快乐消费,为情绪价值/兴趣买单”人群占比为56.3%,较2024年增长16.2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情价比消费”。
当产品功能趋于同质化,情绪符号就成了茶饮品牌突围的“新战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买一杯奶茶,不再是因为这杯奶茶味道有多好,而是为了喝它带来的情绪价值。
从火爆全网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到如今层出不穷的新喝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仅追求即时的味觉满足,而是更享受喝这一杯奶茶所带来的参与感、互动性与情感共鸣。
霸王茶姬靠东方美学贯穿品牌体验、构建文化认同;蜜雪冰城凭借“雪王”这一拟人化IP,打造亲切而又极富生命力的品牌形象;茉莉奶白靠“一杯好看的奶茶”激发用户尝鲜欲......这些品牌不再局限于“卖产品”,而是以一种更柔软、更贴近的姿态,努力与消费者“交朋友”。
这不再是一场单向的品牌输出,而是一场双向的情感共建——消费者购买的也不再是一杯奶茶,而是一段可分享的社交时刻、一种被品牌读懂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