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抗抑郁药“卖爆”,仿制药企狂挤千亿赛道

IP属地 中国·北京 花朵财经 时间:2025-09-18 20:17:07



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华见

“我躯体化了。”

前两天,大学室友李昊(化名)来从深圳赶来广州看病,结束后顺道来找我叙旧。

他口中的“躯体化”(somatization),在专业名词里,是指个体将心理压力转化为躯体症状的现象,常见于抑郁症、焦虑症、疑病症及癔症等精神障碍,患者常因无器质性病变(即身体器官无受损)而反复求医。

“我好久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了。”许久未见的同学眼底青黑,双目无神,面容苍白。告诉我,他得了焦虑症,而他妻子,也患上了抑郁症。

实不相瞒,我认识的朋友里面,已经有接近10个“躯体化”了。这个数据让我不寒而栗。

李昊告诉我,他前去求医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芳村总院),每天都人满为患,动辄300元的专家号依旧抢手,普通门诊号已经预约到了两周以后。



而在住院部,安检远严于地铁,修眉刀等尖锐利器、筷子均不允许带入,勺子仅限软塑料材质,就连手机、iPad的钢化膜需撕掉才能进入,楼栋窗户也始终处于紧锁状态。

他给我讲述的这些见闻,已足以让我大开眼界,更令我震惊的是,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抑郁障碍总人数已达到9500万,其中登记在册的患者约3800万人(2023年)。

他们,都被困在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如此庞大的一个患病人群,也催生了一个火爆的药品市场。

根据药融云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抗抑郁药物的销售额达65.36亿元,同比增长率为5.56%。

到了2024年,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抑郁化药销售额突破91亿元,同比增长6%。

根据ResearchandMarkets的抑郁症市场研究报告,预计到2030年中国抗抑郁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238亿元的市场规模,2022-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4.2%,增速高于全球整体水平。与此同时,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4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40亿元)。

在这场“情绪经济”的爆发中,资本、药企与政策的角力正在重塑行业格局。



近年来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抑郁化药销售趋势(单位:万元)

PART.01

电商平台卖爆了

过去,抑郁症常被视为“难以启齿的问题”,如今更多人将其理解为“心灵感冒”,社会认知的转变直接推动就医需求释放。

社区心理服务普及、免费筛查活动落地,让更多患者愿意寻求专业治疗,这一变化清晰反映在药品市场上。

2018年某款主流抗抑郁药(舍曲林)的仿制药企仅3家,如今已增至十余家;就连上市时间较短的氢溴酸伏硫西汀(心达悦),今年也有9家仿制药企扎堆入局。

需求激增的同时,医疗资源紧张与药品销售火爆形成反差。部分医院精神科普通号需“抢购”,候诊时常推迟1小时以上,住院床位供不应求。

而网上平台却是另一番景象。某平台的抗抑郁的药物销量以10万起步,部分甚至高达100万+。



“抗抑郁症跟治感冒不一样,药不能乱吃。”患者张林(化名)告诉花朵财经,部分抗抑郁药以“科普”为名打软广,忽视用药专业性,加剧了市场混乱,但也从侧面印证了行业的热度。

PART.02

国家把价格打了下来

此前,国内抗抑郁药市场长期被国际药企垄断。辉瑞、丹麦灵北、美国礼来等巨头凭借原研专利优势,联合合资药企占据近九成市场份额,药品价格居高不下。

以某款治疗重度抑郁的进口药(伏硫西汀)为例,10mg×14片规格曾售价500元,按成分折算,3570元/g的单价远超黄金,而公开数据显示其化学生产成本仅6元/克,利润率高达60000%。

十年前,来自武汉的张莉(化名)确诊抑郁症时,月薪刚到6000元,可每月光买抗抑郁药就要花2000元,占了收入三分之一。

“那时候总自嘲‘连抑郁都配不上’,药钱比我给孩子买奶粉的钱还多。”她记得,当时进口舍曲林一盒40元只能吃一周,奥氮平更贵,近150元一盒才够吃10天。

她想换便宜的国产药,可是跑了两家三甲医院药房都没找到。药师说没进国产货,怕疗效不稳。她还见过同诊室的大哥,因为负担不起药费,把进口药停了,没过多久情绪就垮了,只能又来复诊。

不过,这一尴尬的局面,随着国家集采政策的推进,不再出现了。

在集采的拉锯战中,面对国际药企“维持高价”的策略,国产仿制药企以“低价换市场”主动应战。

比如伏硫西汀纳入集采的6家企业中,最低中标价仅9.87元/盒(单片约0.7元);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等主流药品价格更是降至“白菜价”,叠加医保报销后,患者实际用药成本不足原来的1/10。



随着价格战打响,市场格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某款进口药(舍曲林)纳入集采后,原研企业(辉瑞)半年内市场份额下滑14%,而中选的国产药企(华海药业)份额从不足10%跃升至20%以上。

目前,医院渠道抗抑郁药销售TOP5厂家已完成“大洗牌”——翰森制药跻身抗抑郁化药企业TOP3,京卫制药凭单一品种(艾司西酞普兰片)年销售额达7亿元,绿叶制药的独家新药(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销量同比暴涨99.9%。

短期来看,低价策略导致部分医院终端销售额下滑,但抑郁症“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属性,决定了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更关键的是,药价下降让更多患者能负担长期治疗,为行业打开了“量增”空间。这一政策驱动的市场变革,速度远超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仿制药替代进程,也为国产药企崛起铺平了道路。

PART.03

从“仿制”到“原研”

如今,抗抑郁药物市场中,仿制药竞争已进入红海阶段,这一态势正倒逼头部药企向创新方向转型。

据米内网数据,今年以来国内已有40个抗抑郁药仿制药获批上市,赛道逐渐拥挤。与此同时,至少32款国产抗抑郁创新药进入临床阶段,涉及20余家药企,一场“从仿制到原研”的跨越正在上演。

本土药企的创新聚焦于解决传统药物的痛点,比如绿叶制药今年8月启动临床试验的1类新药(LY03021),主打“多靶点作用”,有望解决传统药物“起效慢(需2-4周)、复发率高”的问题;吉贝尔、华海药业等企业的在研新药,也瞄准“快速缓解症状”“减少副作用”等需求。



但不得不承认,国际巨头的创新如今依旧走在前列。

目前,国际抗抑郁药研发中,除了传统靶点,谷氨酸受体、γ-氨基丁酸受体成为新热点。2019年美国获批的艾司氯胺酮鼻喷雾剂,就是首个针对谷氨酸受体的新机制药物,强生预测其2027年销售峰值可达50亿美元。

而2022年上市的复方口服药(Auvelity),更是60多年来首个新机制口服抗抑郁药,治疗1周即可改善症状。

不过,抗抑郁药所属的中枢神经类药物研发难度极高,被称为“药物研发皇冠”——某款经典抗抑郁药(百忧解)临床应用30年仍未被替代,远超同期肿瘤药的生命周期。

这意味着,国产药企的创新之路仍需长期投入,短期内难以快速突破。

PART.04

心理治疗缺位,药物依赖严重

“我得病以来,身边的朋友少了许多,主要是我没有动力去见他们,连工作上的客户都不想去拜访了。”同学李昊跟我如此倾诉。

如今,尽管药物市场繁荣,抗抑郁行业仍面临“重药物、轻服务”的生态短板。

目前国内心理治疗服务价格偏高,单次费用约500元,月均支出达2000元,超出多数家庭承受能力,且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从业者仅靠“短期考证”上岗,难以提供专业支持。

这种失衡,直接导致了患者过度依赖药物。由于药物价格骤降、效果直接,不少患者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甚至长期服药。

而突然停药可能引发不适,进一步加剧药物依赖,这一现状既推高了药品销量,也暴露出行业生态的不完善。



除此之外,国际市场已广泛应用的经颅磁刺激、数字疗法(如线上认知行为治疗)等手段,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

冷静下来思考,抗抑郁药物销量激增,本质是“情绪问题”的显性化,市场规模扩大不代表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未来,这个赛道不应只成为资本逐利的战场,更需平衡“药物可及性”与“服务完善度”。唯有构建“药物+心理+社区”的多层次服务体系,才能让“情绪经济”真正服务于患者需求,实现资本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向奔赴”。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