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打破垄断,晶盛机电,断层第一!

IP属地 中国·北京 飞鲸投研 时间:2025-09-17 10:26:18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谁能想到,全球最大的碳化硅生产企业Wolfspeed,竟在2025年5月正式启动了破产保护程序。

不仅是Wolfspeed,海外的意法半导体、瑞萨电子等企业也“熄了火”,纷纷暂停对碳化硅的投资甚至直接退出。

可转头一看,我国这边却热火朝天。

虽说我国碳化硅起步较晚,但进展迅速,其中在技术壁垒最高的碳化硅衬底环节,我国厂商已拿下全球超30%的份额。并且,天岳先进、三安光电等碳化硅企业仍铆足劲扩大投资。

这一逆转背后,离不开我国新能源汽车崛起的“东风”。

碳化硅(SiC)作为一种典型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其制成的器件功率大、体积小、能效高、损耗低,刚好踩中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长续航、高压快充的命门。



由此,新能源汽车厂商纷纷与碳化硅企业开展合作,像比亚迪投资天科合达、小鹏联手瞻芯电子,拉动了整个碳化硅产业蓬勃发展。

更妙的是,如今AI又给碳化硅添了把火。

一方面,AI数据中心需要高效散热节能,碳化硅凭借出色的性能成了“香饽饽”;另一个方面,AR眼镜追求高画质,碳化硅的高折射率(2.6-2.7)比普通玻璃(<2)更能打。

行业预测,随着新能源汽车以及AI产业的发展,到2028年全球碳化硅器件市场有望接近90亿美元。

然而,在碳化硅追逐赛中,似乎有企业掉队了。

作为浙江半导体设备龙头的晶盛机电,虽然碳化硅长晶炉全球市占率超50%,还成功将触角延伸至碳化硅衬底制备环节,看似风光无限,却在发展的道路上遭遇了不小的波折。

2024年,公司业绩踩下“急刹车”,营收、净利润双双同比下降,直接打破十年正增长(2014-2023年)的神话。



进入2025年,公司业绩依旧没有好转,上半年仅实现营业收入57.99亿元,同比下降42.85%;实现净利润6.39亿元,同比下降69.52%。

如此大的落差,让人不禁为晶盛机电捏了一把汗。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其有如此表现?

其实是公司另一大业务——光伏设备拖了后腿。

在光伏设备领域,晶盛机电堪称“老大哥”,其光伏单晶炉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连续多年超过60%,断层第一,TCL中环、隆基绿能等都是它的忠实客户。

然而,强如晶盛机电,也难以逃脱行业周期的魔爪。

自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光伏主产业链环节产品(硅片、电池片等)产能过剩、价格下降,客户扩产意愿减弱,对设备的采购减少,晶盛机电光伏设备的收入自然也下滑。

此外,公司还进行了多笔大额减值,2024年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以及资产减值损失合计高达12.07亿元,这无疑是在原本就脆弱的业绩上又重重地踩了一脚。



那么,晶盛机电是否就此失去了希望呢?

答案是“未必”。

尽管光伏行业目前遭遇了困境,但从长远来看,其需求韧性依然强劲。行业预测,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有望突破300GW,对应设备需求超380GW,行业空间仍在扩张。

而且,随着BC、HJT、钙钛矿等新技术的加速落地,部分企业已启动新一轮扩产计划,这无疑为设备商带来了新的增量。

更何况,晶盛机电的另一条“腿”半导体设备还在茁壮成长!

根据互动平台信息公司碳化硅衬底材料业务已实现6-8英寸碳化硅衬底规模化量产与销售,并成功实现12英寸导电型碳化硅单晶生长技术突破,成功长出12英寸碳化硅晶体。



这一突破意义非凡,要知道,碳化硅虽然性能优越,但制造成本一直居高不下,阻碍了大规模应用。

大尺寸化正是降本增效的必由之路。以8英寸衬底为例,相较6英寸,单片晶圆可提供的芯片数量提升1.8-1.9倍,单位成本显著摊薄,成为供应商们竞相追逐的技术方向。

目前国内仅有晶盛机电、天岳先进、烁科晶体、天科合达四家掌握8英寸碳化硅衬底量产技术,许多原本具备6英寸生产能力的厂商已逐步掉队。

晶盛机电作为跨界后进者,能够快速跻身行业前排,自有秘诀。

第一,注重技术研发。

公司经常强调:科研是我们的强项,也是唯一的出路。

在研发上,晶盛机电确实是个优秀的学生。2020-2024年其研发投入整体稳中有升,即便是2024年在净利润同比下降45%的背景下仍保持11.19亿元的研发投入规模。



并且,公司在“人尽其用”上做得也很到位。

从2024年晶盛机电的研发人员数据可以看出,虽然研发人员总量同比减少了5.36%,但硕士和博士的比例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这意味着公司将更多高素质的研发人才输送到了对应的业务端口,为技术的快速转化和量产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二,深耕“设备+材料”协同。

碳化硅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上游材料和设备的自主可控。晶盛机电就是左手抓材料(如高纯度碳化硅衬底),右手抓设备(如单晶炉、外延炉)。



而且,在半导体设备领域,晶盛机电同样成绩不俗。尤其是在8-12英寸半导体大硅片长晶设备方面,成功打破了海外垄断,实现国产化突破。

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未完成半导体装备相关合同超37亿元,占2025年上半年营收的64%,这也充分证明了其半导体设备的市场认可度和竞争力。

也正是这种设备自研自供的模式,公司能够实现设备和工艺的高度融合,缩短工艺验证时长,在技术工艺调整、产能投放以及成本控制方面铸就起了护城河。

站在当下,晶盛机电正经历光伏周期的阵痛,营收、净利润纷纷下滑。

不过,碳化硅技术突破与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成果,为其带来转机。若能把握机遇、持续创新,晶盛机电也有望在行业波动中走出低谷,实现新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