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再亏11.7亿!光伏巨头大全能源,减产“过冬”

IP属地 中国·北京 侃见财经 时间:2025-09-17 10:25:57

面对行业寒冬,每个光伏巨头都有自己的“解”法。

而作为“三好学生”的大全能源,毫不意外地选择了最稳的解法——大幅减少产能,以求稳价过冬。

在半年报中,大全能源提到上半年公司已主动推行减产策略,报告期内多晶硅产量为50,821吨,同比下降约60%。

从效果来看,大全能源减产并未取得最佳的效果。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大全能源实现营收14.7亿元,同比下滑67.93%;实现净利润-11.74亿元,同比下滑71.1%。在大幅减产背景下,上半年大全能源营收下滑自然是在所难免,但净利润亏损也在持续扩大,这侧面表明减产对于经营状况的提升十分有限。

实际上,虽然大全能源已经在主动减产,但行业供过于求的问题并非通过减产就能简单解决。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头部光伏企业已主动减产,多晶硅、工业硅、硅片开工率分别降至41.9%、38.6%、44.3%的历史新低,前五家企业最低开工负荷更是只有24.1%。但是,减产后相关产品价格却并没有明显回升,1-4月复投料微涨后持稳4.06万-4.17万元/吨,4月下旬至6月底跌至3.44万元/吨,半年均价3.68万元/吨,同比下跌28.8%。

从目前来看,通过减产降低库存再推动价格回升需要漫长的时间,而选择通过减产对抗行业寒冬的大全能源,还需要继续“熬”。

减产的考量

作为国内硅料领域“四大巨头”之一,大全能源选择减产,更多是出于对整个光伏行业的考量。

资料显示,大全能源是国内多晶硅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生产基地位于内蒙和新疆,产能规模达30.5万吨/年。今年上半年,大全能源的多晶硅产量在行业占比8.52%,稳居第一梯队。大全能源大幅减少产能后,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行业供给过剩的压力,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的加剧。

不过,大幅减少产能虽然可以缓解整个光伏行业的压力,但同时却给大全能源自身带来了沉重负担。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类似,光伏行业也是一个讲究规模化的行业,尤其是身处光伏行业上游的多晶硅领域,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特性,维持高产能利用率是摊薄固定成本、降低单位成本的关键之一。

上文提到,大全能源产能规模超过30万吨/年,但上半年产量仅5.08万吨,产能利用率仅约三分之一,规模优势无法发挥,盈利能力急剧恶化。

从财报来看,上半年大全能源的主营产品为“高纯多晶硅”,营收占比达到了97.75%,但“高纯多晶硅”的毛利率为-36.41%,和去年同期2.2%的毛利率相比明显下滑,这其实就是减产后无法发挥规模效应,导致盈利能力急剧恶化的结果。从整体利润率来看,上半年大全能源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34.05%和-78%。

除了无法发挥规模效应以外,减产还会推高产品单位成本。在推行减产策略之后,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但停工产线相关的人工、折旧等固定成本仍需分摊,这就会致使产品的单位成本不降反升。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大全能源多晶硅单位成本高达55.07元/公斤,同比提高19.80%,这与单位销售价格31.20元/公斤形成倒挂,每卖一公斤多晶硅就亏损约24元。另外,上半年大全能源的资产减值损失-6.75亿元,其中的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履约成本6.75亿元。

整体而言,由于光伏行业规模化的属性,大幅降低产能对大全能源而言当下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或许是出于业绩考虑,大全能源暗示了重新扩产的可能。在财报中,其预计第三季度多晶硅产量27,000吨-30,000吨,2025年全年产量为110,000吨-130,000吨。即便以27,000吨的最低产量来计算,这一数值也将较第二季度增加近1000吨,较第一季度增加3000吨。不过,面对低迷的市场环境,尤其是上半年刚刚度过了光伏“抢装潮”的情况下,大全能源扩产可能导致多晶硅价格进一步下滑。总的来说,目前大全能源已经陷入了重新扩张和收缩产能的“两难”境地。

底气十足

虽然减产效果不及预期,但大全能源还是整个光伏行业中最有底气的一家。

从资产负债率来看,截至今年上半年大全能源的负债总额只有34.13亿元,资产负债率更是只有8.04%,这样的资产负债率已经是行业最低水平。

在硅料领域,主要分为棒状硅和颗粒硅两大技术路线。

资料显示,棒状硅和颗粒硅在生产工艺上有很大区别,多晶硅生产技术主要有三氯氢硅法和硅烷流化床法,产品形态分别为棒状硅和颗粒硅。其中,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出的棒状硅需要破碎成块状才能供下游使用;颗粒硅形状为球状,无需破碎即可直接使用,避免了硅料的损耗。虽然颗粒硅在利用率上占据优势,但棒状硅由于工艺成熟,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而大全能源的高纯多晶硅产品正是走棒状硅路线。

过去,由于颗粒硅的生产技术尚未成熟,颗粒硅难以跟棒状硅相竞争,但随着颗粒硅工艺的持续精进,情况开始发生变化,颗粒硅开始逐渐被接受了。

据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3—2024年)》显示,随着2023年硅烷法颗粒硅产能和产量的增加,颗粒硅市场占比有所上涨,达到17.3%,棒状硅占82.7%。现在的颗粒硅跟BC电池技术有几分相似,都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候。

对于向来以稳为主的大全能源来说,路线的选择其实是未来的潜在风险点。

另外,从历年的财报来看,大全能源在研发上的投入一直比较低。例如在今年上半年,大全能源的研发投入仅为945.5万元,而在2024年研发费用也仅3278万。作为一家营收数十亿的光伏巨头来说,刚刚超过3000万的研发费用基本聊胜于无;其次,颗粒硅技术壁垒并不低,尤其是需要产线投入,大全能源想要转型难度也很大。

除了技术路线面临的困境以外,在目前光伏巨头普遍走“一体化路线”的背景下,专注于做多晶硅的大全能源抗风险能力较弱,议价能力也不强。

当然,大全能源也曾有过向“一体化路线”转型的规划。据媒体报道,大全能源高层曾计划向上游原材料工业硅纵向延伸,往半导体硅料、有机硅进行横向延伸,打造护城河。不过,面对目前的行业寒冬,大全能源已经在主动降低产能了,“一体化路线”转型则可能会延后。

整体而言,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大全能源虽然压力大,但是底气也相对较足。从未来来看,目前光伏行业的周期底部已经探明,未来随着市场的整体转暖,大全能源有可能会再上一个台阶。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