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巨头抢人,华人抢戏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李娜 字母榜 时间:2025-07-16 14:07:02

大家看了很多华人研究员或高管被挖的故事,是时候让华人创业者展现别样的魄力了。

近期,谷歌突然截胡OpenAI,用24亿美元拿到Windsurf技术授权,并吸纳了其两位创始人和部分员工进入DeepMind。OpenAI长达几个月的收购谈判正式告吹。

就在大家哀叹此举残忍、剩下的Windsurf不过是一副空壳、几百名员工不知何去何从时,华人Scott Wu创办的Cognition公司突然出手,收购Windsurf。

上周五谷歌和Windsurf达成“合作”的事情传出,当天Scott Wu就带领团队去谈判,这周一就已经官宣收购,堪称一次雷霆行动。

而他不仅得到了Windsurf的全部知识产权、产品线、品牌,还收获了良好的声誉。

实在是一场漂亮仗。

在我们津津乐道硅谷AI抢人战争时,华人创业者也走向台前,和头部企业及巨头缠斗。

同样出手利落的还有Edwin Chen,他和另一位华人Alexandr wang的激烈竞争被摆上了台面。

在当下最火热的Meta抢人大战的一开始,Scale AI被收购,其创始人兼CEO、年仅28岁的Wang被吸纳,并担负起领导Meta新超级智能实验室的重任。

那边Wang的屁股还没有坐热,Scale AI最有力竞争对手Surge AI就以去年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成为数据标注行业的领头羊,而且还是在5年0融资的情况下。

Scale AI的大客户谷歌、微软、xAI、OpenAI、Anthropic等都坐不住了,或者停止合作或者砍单,转在Surge AI那儿加单。

Surge AI背后的创始人也是一位华人,Edwin Chen,一向低调的他抓住机会,不仅积极承接竞对流失的客户,还宣布要开启首次融资。

不管是拥抱大厂,还是在纷乱的AI竞赛中瞅准机会丰满自己的羽翼,都是技术活。一些华人被抢,一些华人抢人、抢客户,这正是在硅谷AI界正在上演的激烈战事。

Cognition此次的操作实在精彩。

刚开始,故事的主角其实是另一家公司Windsurf。

刚刚过去的周末,Windsurf突然被谷歌花24亿美元“打包”,两位创始人Varun Mohan(印度裔,兼CEO)和 Douglas Chen(华裔)以及部分员工直接去谷歌效力。

之所以说突然,是因为此前OpenAI和Windsurf有几个月的谈判,前者想以30亿美元收购这家公司。

消息一出,外界的目光也很自然地落在谷歌此番操作,以及OpenAI的失败上。有内幕消息称OpenAI之所以被截胡是因为微软从中牵制,导致此前的收购谈判没能成功。

然而,接下来Cognition和其创始人Scott Wu突然站在了舞台中央。

去年3月,Cognition推出“全球首个AI程序员Devin”而声名大噪。一年后,这家公司已经拿到了1.75亿美元的A轮融资,估值20亿美元。

而其联合创始人Scott Wu是一名90后华人,曾是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的三金得主(也就是连续累计获得三枚金牌)。得奖的时候,他只有15岁到17岁,是名副其实的天才少年。

当地时间周一,Cognition宣布,他们直接把Windsurf收购了。

准确来说,是“剩下的”Windsurf。谷歌抽走CEO、创始人和部分员工后,Windsurf又任命原来的商务主管Jeff Wang担任临时CEO(没错,也是一位华人)。

公司还在,谷歌除了打包“部分人才”之外,也“只是”要走了Windsurf的“部分技术授权”。

但任谁都知道Windsurf被拿走的是精华,剩下250个员工无论过往股权如何,都无法从这笔交易中直接获益,而眼下公司已经变了样。

播客TBPN在周一第一时间采访Windsurf临时CEO Jeff Wang和Cognition的CEO兼创始人Scott Wu。

Jeff Wang显然是在上周五临危受命,一个头两个大,坦言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任何人愿意在彼时处在他的位置上。

但也是在上周五,Cognition反应迅速,联系上了Windsurf,立刻展开收购谈判。他们整个周末都几乎没有睡过觉,终于敲定了交易。

Scott Wu回忆,当时Windsurf的遭遇正在推特(X)上发酵,所有人都说剩下的公司不过是一副空壳。但是他们研究了一下,发现这并不准确——技术、代码、客户、人才都有,Windsurf大有价值。

Jeff Wang颇有深意地表示:这次是“真的”被收购了,很高兴能这样说。

毅然出手的Cognition,则像骑士一般。

一方面,谷歌和Windsurf“跑路”的创始人,被质疑不顾打工人死活。

这种所谓的“人才收购”在业内已属普遍,不真的在法律意义上收购创企,却吸走精华,此前谷歌之于Character AI,微软之于Inflection AI,都是类似的做法。

但这不影响此举中“背信弃义”的质感,毕竟被留在原地的人只能靠自己了。

而Cognition AI的雷霆收购行动无疑为自己赚足口碑。在官宣的时候,公司专门强调Windsurf的员工会得到和其他员工一样的待遇,和谷歌形成鲜明对比。

另一方面,Cognition AI也为自己赢得了Windsurf全部的知识产权、包括编程AI工具的产品线,以及品牌。

Windsurf有IDE,即开发者写代码用的“工作台”,集代码编辑器、调试器、终端、版本控制于一体;Cognition则有Agent代理(如Devin)。两家公司一结合,相当于把Devin 直接嵌进“百万行代码的指挥中心”。

Cognition原本近几个月深陷“演示视频造假”风波,如今收购硬核公司Windsurf,未来陡然拥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雷霆行动,名利双收,Scott Wu及他的团队之魄力,在这一场战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Cognition雷霆行动也让人们看到,华人在当下愈演愈烈的硅谷AI竞赛当中,除了“被抢夺”,还在主动出击。

就在Scott Wu一招雷霆行动惊艳硅谷前不久,另一位华人——Edwin Chen也在大厂AI战役的余震下脱颖而出。

6月,Meta宣布“收购”数据标注公司Scale AI。

说收购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Meta是花了140多亿美元,换取Scale AI 49%的非投票股权。交易性质属于巨额少数股权投资/战略入股,而非法律意义上的100 %收购兼并。Scale AI 仍保留独立法人和管理层。

但这并不是重点。真正的重头戏实际上是“买走”Scale AI的创始人之一兼CEO Alexandr Wang。

这位华裔明星创始人和Scott Wu同龄,今年也不过28岁。

Alexandr Wang是冒险派,19岁从麻省理工辍学创办Scale AI,用廉价数据标注服务,用9年时间将公司营收干到8.7亿美元。

如今留下一手创办的Scale AI,奔赴巨头Meta,也不失为下一场冒险。

Meta委以重任,创办新的超级智能实验室,让他负责,并且从OpenAI、Anthropic、谷歌等竞对那里挖人过来助阵。

最近愈演愈烈的硅谷AI人才抢夺战也由此而起,Meta开出的薪酬之高前所未见。

在一派热闹之中,Scale AI的竞争对手Surge AI成为焦点,5年、100名员工、0融资,收入却已经悄然超过Scale AI,成为数据标注领域的新王。

和前文提到的Scott Wu与Alexandr Wang年少成名、早早创业不同,Edwin Chen比他们年长整整十岁,从麻省理工毕业之后,曾经在谷歌、Dropbox、Facebook、推特等公司工作。2020年创业时,Edwin已经33岁。

当时他在推特担任搜索模型的负责人,团队需要给5万多个商户做标注。结果外包商返回的结果里错漏百出,咖啡馆居然都能标注成医院。团队不得不亲自下场标注,一来一回,几个月搭进去了。

于是,Edwin意识到数据标注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仅仅靠低廉的劳动力去标注是不能满足需求的。

Surge AI成立,从一开始就走了高质量标注的路径,主打质量和专家匹配,这和Scale AI主打规模和自动化的路径非常不同。

两家公司的整体调性,也和背后的创始人性格一样大相径庭。

Alexandr Wang颇为高调,一直是硅谷宠儿。Scale AI也早早开启外部融资。

但Edwin Chen则倾向于稳扎稳打,一直自筹资金,也极少在公众面前出现。据他透露,其实公司在创办第一年就已经实现盈利。

有意思的就是,就在Meta对Scale AI出手之后,虽然这家公司理论上仍然是独立运营的,但是一些大客户立刻不愿意了。

消息传出的几个小时之后,谷歌就宣布停止和Scale AI的合作,这是其最大的客户。其后,谷歌将原本给Scale AI的任务分拆,一部分自己来处理,一部分分给了Surge AI。

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怕数据泄露给Meta。

其后,xAI、微软、英伟达等都紧随其后,减少Scale AI的订单,转而追加Surge AI的订单。

也有更早就开始撤退的客户,如OpenAI和Anthropic,都从今年起将高敏感任务优先派给Surge AI。

Edwin Chen也不再低调,属于Surge AI的雷霆行动开启。

公司一反常态,首次开启融资,目标10亿美元,以承接Scale AI流失的客户。Surge AI去年的收入刚好就是10亿+美元,目标设置得依然很克制。

Edwin Chen的回应也不藏着掖着:

“Scale只与一家公司(Meta)合作的消息可能会对许多公司正在开展的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我们想向所有客户——无论是现有客户还是未来客户——保证,我们的重点始终是满足他们的需求。

我们之所以成为这个领域最大的公司,是因为我们帮助客户构建了出色的模型,而不是靠宣传和炒作,我们不会改变我们的做法。”

言语间的讽刺意味,直接指向Scale AI及Alexandr Wang。

从Scott Wu、Alexandr Wang、Edwin Chen身上,可以看到在激烈的硅谷AI战事中,华人创业者的不同选择——委身与出击,抢与被抢,共同组成了一幅动态图画。

华人创业者早就是美国科技界不可忽视的存在。

加州公共政策研究所(PPIC)与伯克利教授 AnnaLee Saxenian早在1999年就做过专门研究,当时华裔占硅谷所有高科技企业主的17%,占硅谷专业高科技劳动力的10%,占总销售额的13.5%,而当时他们仅占美国人口的不到1%。

斯坦福今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的1078个独角兽公司中,有44%由“美国境外出生的人”创办,这其中,有27家创始人出生于中国(印度90家)。

如果聚焦在AI界,华人的“存在感”还要再上一个台阶。

福布斯发布的2025年“AI 50”榜单中,有8家公司创始人是华人(印度9家)。

如果说在当下,在大厂/头部创企效力的华人面临的选择是要不要跳槽。那么华人创业者面临的问题则要复杂得多。

像Alexandr Wang那样被“招安”并不稀奇,正如前文所说,“人才收购”已经是巨头的新典型玩法,华人创业者里做出这样选择的也不只有Wang。

比如去年,另一家华人创办的AI企业Adept将其技术授权给亚马逊,联合创始人兼CEO David Luan与部分员工也加入了这家巨头。

而那些仍然留在牌桌上的创业者,免不了和头部企业缠斗。

Notion AI、Databricks等直接抢巨头的付费用户;Together AI、Fireworks AI 主打“从闭源迁移”公开向 OpenAI、Anthropic 宣战。

而不管是Surge AI抓住机会抢夺大客户,还是Cognition快刀斩乱麻收购Windsurf,都是这场战斗当中的闪光时刻。

标签: 华人 谷歌 windsurf meta 硅谷 cognition 公司 创始人 雷霆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