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罗永浩,能帮预制菜上户口吗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周琳 鞭牛士 时间:2025-09-15 12:02:43

罗永浩和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围绕预制菜“炒”了一个周末。贾国龙称,西贝不是预制菜,但受言论影响,日营业额骤降百万。罗永浩则在他的B站视频播客中,连发两个50秒视频,核心诉求是:“我不反对预制菜,我是要推动预制菜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知情权。”

老罗的诉求,其实是与国家市监局于今年3月发布的相关“通知”要求是一致的。“通知”明确: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这个“通知”虽然还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拥护:“如果餐馆不想受累,告诉一声,我们也不想受罪。”


02

5年了,该给预制菜“上户口”了

细剖西贝、罗永浩、群众三方的纠葛,有点像“俄罗斯套娃”,夹杂着各种利益。

从根源上说, 贾国龙与罗永浩及消费者“各说各话”,根源还是在预制菜从2020年开始大火至今,行业都缺一个“预制菜国标”。 没有国标,行业发展也就没有根,很容易导致消费者与餐企,虽然同坐一个餐桌,但彼此心理互不信任,菜吃得膈应,馆子下得不开心。

行业不是没努力。2020年以来,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都曾推出过《预制菜品质分级及评价》等行业标准,但这些都不是“国标”,缺少强制力,难以对迅速发展的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

然后又过了5年,国标还是未出台。普遍认为难度在于预制菜是一个过于庞大和复杂的品类,不好用一套单一的标准,来管所有细分类目。其中,又涉及到新鲜度、营养度、食品添加剂该放多少等诸多问题,同时餐企、消费者权益一时半会儿也难以厘清。

比如,使用预制菜的餐企,会不情愿公布自己是否使用了预制菜,怕影响生意。有的餐企会热衷宣传“热炒现炒”,但需要消费者付出更高的溢价。又比如预制菜究竟能不能用防腐剂、每个调料包营养度都一样?这如何检测。

图 | 这两年,很多餐企打出了这样的卖点。现炒的代价,是一碗青椒肉丝盖饭在北京48元

到了今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终于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这当中明确了预制菜定义和范围。

比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不属于预制菜”。

此外还规定了预制菜中不添加防腐剂,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等要求。

虽然这只是份“通知”,但它的意义,被认为相当于为预制菜市场,进行了提前吹风,未来可能就这么干。

目前最新的消息是,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如通过,预制菜将在不久首次拥有“身份证”,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有业内声音就评,预制菜行业有望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发展”,意义不可谓不大。

如果国标通过,罗永浩和贾国龙之战,届时也可以来个回头看。到底西贝做没做预制菜,不用追究过往,但可以有个判断。

04

预制菜势不可挡,关键还是在于供应链

网上曾有一个发言颇为广为流传,那就是“预制菜这个名字没有取好”,让人容易联想到,“这份菜是不是冷冻的,被放了许久,或许应该叫‘懒人餐’更为合适。”

但这个说法,仍然没有脱离“预制菜先天有害论”的认知。在西贝之争发酵时,有两家企业被拿出来,当成了西贝的正面教材。它们想要证实一个结论:做预制菜,也能得到很多消费者的理解和选择。

一个是日本平民意餐品牌萨莉亚,主打人均30元的极致性价比,把预制贴在了自己的标签上。一个是本土快餐品牌老乡鸡,早已经在前台展示了自己哪些餐品用了预制菜。

大众提起萨莉亚,便宜是最大的亮点。便宜背后,这家企业被认为建立了全程透明可追溯、且极致高效运转的供应链体系。

它在日本种生菜,在澳大利亚养牛,在意大利酿红酒,还在广州开建大型食品工厂。即便一部分消费者吐槽它“便宜但难吃”,但似乎还有更多消费者,成了它稳定质感的“萨门信徒”——一份不坑人的14元意面,挤上预制番茄酱,还有啥可说的。

萨莉亚在中国开花结果,2024财年,以中国为主要部分的亚洲市场,占据了萨莉亚全球30%的销售额。

另一个是老乡鸡。在它的前台,用绿色、橘色、红色分别标注了“餐厅现做”(生鲜/生切/生调)、“半预制”(央厨/外采)、“复热预制”(央厨预制)三个分类。

图 | 很多人不反预制菜,但希望提前公示

这样一来,消费者很清楚自己吃到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并不会因为是预制菜,就不买单。目前老乡鸡在全国开了1600多家门店。

其实贾国龙自身也对“预制菜”并非完全抗拒。虽然他否认西贝做预制菜,但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越高级预制程度越高,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

结合上下文来看,他这句话说的是:“鱼翅、鲍鱼等这类菜都得经过长时间的预制。否则菜品做法比较复杂,不可能马上就端上来。”

这样说,又有点“小看”了预制菜的工艺,感觉认知还是停留在“预制菜”等于“提前做”的程度。

实际上,预制菜产业在全世界都是餐饮行业一个大的方向,背后的锁鲜、杀菌、冷链物流等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行业需要这些“技术类的基础设施”继续发展,同时要对行业发展秩序进行规范。

目前中国国内的预制菜,中小企业占比近80%,难免有许多“灰黑色地带”,比如预制菜用的食材不合格、来路不明,未来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一定是趋势。行业势必会迎来关门、合并、集中化的阶段。这当中既有挑战,也是行业发展机会,更是提高中国老百姓口粮质量的机会。

大众对预制菜似乎看得比贾国龙更清楚:预制菜可以to B(to餐厅),但它需要告知;预制菜也可以如日本那样,60%走进家庭,用便宜方便的即热即食解救社畜,比如海底捞的即食火锅曾经火过一阵,就是一个证明。日本711这样的连锁店里,即时加热商品(饭团、便当、速食面等)占了该公司年收入40%,只要供应链做得安全可控,产品可靠,不影响人们选择它。

大众只是不接受的是,既然做线下餐饮,如果全无锅气,那这样的场景,单凭环境和服务就能实现高溢价吗?也不是不行。

还是那句话,“餐厅不想累,告诉我一声,我选我爱的就行。”(真故研究室)

标签: 西贝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