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贾国龙掉入预设谬误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郑佳 鞭牛士 时间:2025-09-14 20:02:48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你最近偷税了吗?这句话本身就有毛病,默认一个前提:你以前偷过税。不管说“是”还是“不是”,都等于掉进了对方的陷阱。

西贝这次公关,就是这么个情况。老罗在微博上随口吐槽:「饭不好吃、贵、还有预制菜。」结果,一下子炸开了锅。

有朋友形容,西贝就像在王者荣耀里,被对面打野一路收割,还没反应过来,战场已经打完了。

问题真的是预制菜吗?从逻辑上看,西贝真正栽在了预设谬误(presupposition fallacy)。

什么是预设谬误?

简单说,你还没搞清楚的东西,被当成理所当然的前提,结果,你解释得再漂亮,逻辑还是站不住。

先来看罗永浩当时那条微博,他写的是:

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这几句话,里面塞了不少「前提」:

几乎全是预制菜,暗示西贝严重依赖预制;还那么贵,默认预制菜就该便宜;实在太恶心了,默认预制菜是低品质;需要立法,默认规则不透明,消费者被欺骗。

这些前提,哪一个被证实了?一个都没有。

贵是事实吗?不算,纯属主观。有人嫌贵,有人觉得值。预制菜是事实吗?得有证据,要透明,不能凭一句抱怨就定罪。恶心更不是事实了。

在舆论场里,这种说法本来无伤大雅,是消费者的情绪表达。

问题出在贾老板,他把感受当成铁证,然后,带着「有人恶意攻击我」的心态去回应,结果越解释越乱,焦点直接从「客户体验不好」跑偏成了要不要打官司、要不要替预制菜正名。

老乡鸡的对比就很典型。

当年也有人质疑它用预制菜,人家干脆把菜单摊开:哪些用了,哪些没用,一清二楚。争议没放大,反倒收获信任。

所以,这就是预设谬误的杀伤力:前提错了,后面全都歪了。西贝一开始,把客户感受当成了事实,把客户本人当成了敌人。

更尴尬的是,西贝还掉进了自己设的前提。贾国龙在第一天采访里说:我陷入了自证陷阱。这话没毛病,但他真没跳出来。

什么叫自证陷阱?你拼命想证明自己没错,结果,整套逻辑从头到尾只是在说服自己。

逻辑学里有个学名,叫「窃取论题」(Begging the Question),听上去挺高冷,翻成大白话是:你想证明的结论,其实早就被塞进了前提里。

西贝的回应是这样:我们很重视品质、我们绝不会乱来、我们没有预制菜。听着像在澄清,但拆开一看,意思就是一句「我们没问题」。

问题是,大家质疑的恰恰就是:你们这次有没有问题?就像吵架时,有人拍桌子说:「我对,因为我对。」你听完是不是觉得:这不是讲理,这是撒泼。

要不打个更直观的比方:

你点了一碗面,发现里面有根头发。你喊服务员过来,他不看碗,反倒板着脸告诉你:我们厨房一向很干净。你当时心里八成就一句话:你耍我呢?

这种「自证」的骚操作,我看的太多了。

2023 年 9 月,张亮麻辣烫被质疑羊肉卷里掺了猪肉、鸭肉。品牌第一反应是强调供应链正规,统一配送。看似有理,其实还是那句老话:我们没问题。

可消费者要的答案很直接:这一次肉卷里到底有啥?

为什么企业老爱掉进这种自证陷阱?

说白了,这是人性。谁被质疑,第一反应就是「我没有」。心理上更安全,也显得有面子。可现在这个舆论环境,透明到骨头里了,你这么自证,根本没人买账。

公众想要的很简单:验证过程。哪些菜用了预制,哪些没用;价格怎么定的;真出岔子,你打算咋改。没了。

舆论场里,还有个坑,更阴:复杂问句和假选择。复杂问句,就是一个问题里塞了好几个前提。你要是照单全收,就等于全认了。

老罗那条微博,本身是复杂问句拼盘: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太恶心?每一个问号后面都藏着前提。

后续舆论也一样:

儿童餐里的西兰花保质期 24 个月,这还能吃吗?,潜台词是:24 个月=不新鲜=有问题。真问题其实是:你有没有告诉消费者?

既然说没有预制菜,为何发现冷冻西兰花?潜台词是:冷冻=预制。真问题其实是:你透明没?

再狠点的,是假选择。非黑即白,逼你二选一:

西贝到底是不是预制菜?只能答“是”或“不是”。可现实是,有些现做,有些速冻,灰度很大;舆论喜欢整二元对立:要么真材实料,要么造假;要么完全透明,要么欺骗。

所以,企业一旦接招,只能死撑,最后把自己堵墙角。

解法呢?复杂问句要拆,假选择要转移、做切割。

别直接答「24 个月能不能吃」,要解释为什么是 24 个月、标准怎么定的;别死磕「是不是预制菜」,要把菜单摊开:哪些现做,哪些速冻,消费者自己判断。

好了,很多招式大家都懂;危机不是答题赛,别老在别人出的题里死磕。只有当你自己来定义问题,才能把节奏抢回来。

这三个坑,没经验的老板基本都会踩。

不过,也有做得还不错的。比如小米汽车。安徽铜陵发生了一起 SU7 事故,车子在高速上撞击护栏后爆燃,三人不幸遇难。舆论第一时间把矛头对准了小米,质疑是不是车有安全问题。

小米回应没有急着撇清,迅速公布车辆行驶速度、驾驶状态、辅助驾驶系统的数据,并表态全力配合调查。

换句话说,他们先把问题界定清楚:公众质疑的是什么,哪些事实能立刻交代。虽然还有争议,但至少没让「车是不是有问题」这个问号无限放大。

餐饮业的巴奴毛肚。

2023 年旗下「超岛火锅」被曝出羊肉卷里掺杂鸭肉,面对假羊肉的质疑,巴奴承认检测报告里确实有鸭肉成分,并对消费者启动赔偿。

这一承认,把焦点从「是不是假羊肉」转移到怎么补偿、如何整改上;问题被切清楚了,舆论才慢慢消停;反过来想,要抓着「假羊肉」不放,那真没完没了了。

所以,对比西贝就很明显:有的品牌选择被动应对,结果掉进预设陷阱;有的品牌主动界定问题,把节奏收回到自己能掌控的范围。

危机公关,和声音大小无关,得把问题定义权握在自己手里。老实讲,从头到现在,智远都认为,贾国龙掉进了预设陷阱。

人家本来就吃了顿饭,随口吐槽几句,你硬是把它升级成了一场「公关大战」,这不能怪别人,屁大的事,真弄的比屁都大。

希望西贝能穿过风波,把公关坑补上,把信任捡回来。(王智远)

标签: 西贝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