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Meta请教算法、大牛放弃伯克利归国:这所“AI新学院”凭何成立一年即成“顶流”?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东方网 时间:2025-09-14 18:13:00

东方网记者王佳妮9月12日报道:“能动”认知智能、大模型可解释框架、具生智能路线收敛平台、开源AI基础设施……在9月12日举行的首届创智未来大会上,上海创智学院发布了7项人工智能新成果。

这所诞生于人工智能浪潮之巅的新型学院,在过去一年中,以“为国培养最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为使命,打破传统框架,重构产学研体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周年答卷”。从世界级科研成果的涌现,到产教融合模式的深度落地,再到一批怀揣“科技报国”理想的青年人才集聚,上海创智学院正以其独特的“创智模式”,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注入强劲的源头活水。

新范式:在“三个低概率”交汇点上,打造高密度创新生态

“我们正站在三个低概率事件的交汇点上。”在与市领导的交流中,创智学院全时导师刘鹏飞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了他和同事们“把学院当家”的激情来源。他口中的“三个低概率”——千年难遇的智能革命、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办学模式、以及学院将最优质资源倾注于师生的决心——共同构成了一个概率极小的历史机遇。“我们有幸站在这样一个交汇点上,如果不能做出一些不同的事情,也对不起这个时代。”

这正是创智学院自2024年9月成立以来所秉持的核心理念。学院以“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为指引,坚持“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到价值,从价值到普惠”的价值追求,旨在探索一条全新的AI顶尖人才培养路径。

从具体实践中来看,上海创智学院打破传统框架束缚,以“学生为中心、以前沿为牵引”,系统性地重构了产学研体系。通过破界式选才、引入实战型师资、实行阵地式培养,并集聚高密度资源,学院努力构建一个高密度人才、高密度认知、高密度资源汇集的环境。在这里,师生不再是传统的授受关系,而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深夜11点,凌晨1点,那些时间戳记录的是一种’努力只能及格,拼命才能优秀’的精神状态。”刘鹏飞回忆道。正是在这种高频度、高质量的思想碰撞中,师生的认知斜率、能力斜率与价值斜率得以共同提升,最终形成高密度机会不断涌现的创新生态。

过去一年,这一新范式结出了累累硕果。学院师生主导的LIMO项目引起OpenAI前首席科学家的主动关注;TORL项目比字节跳动大模型研究团队领先半个月发布;Meta团队主动请教OctoThinker项目的核心算法。一系列硬核数据印证了其在前沿探索中的领先地位:相关项目在GitHub上获得超过5700星标,模型在HuggingFace平台下载量超10万次,社交媒体浏览量突破209万,论文被引用超过500次,MIT、斯坦福、谷歌等全球百余家顶尖机构正在使用和推荐创智学院的科研成果。

新路径:向上“捅破天”、向下“能落地”,科研与产业同频共振

如果说创新的生态系统是“土壤”,那么连接前沿科研与真实产业需求,则是上海创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根脉”。学院致力于推动研究成果既能向上“捅破天”,探索技术理论的上限;也能向下“能落地”,在真实场景中创造价值。

全职导师罗剑岚的经历正是这一路径的生动写照。他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在Google X和DeepMind等顶尖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师从具身智能革命的领域创始人。今年,他选择回到中国,加入创智学院,并同时担任智元机器人的首席科学家。“我决定回国,是因为具身智能不仅是AI,还包括硬件、本体、数据和场景,中国在供应链和规模化应用上有独特优势,而创智作为国家级平台,可以把‘论文原型’放大为‘体系标准’。”

回国后,罗剑岚迅速投身于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依托创智—智元联合实验室,他带领团队一方面保持与伯克利等国际顶尖团队的紧密合作,联合发布通用灵巧操作模型,保持技术的国际前沿性;另一方面,他们将目光瞄准了国内最复杂的工业场景。目前,团队正在将强化学习(RL)系统部署在立讯的iPhone生产线上,通过“在线采集—强化学习—过程优化”的闭环,显著提升产线的节拍、良率和柔性切换能力。

罗剑岚为自己和团队规划了清晰的未来:向上,计划推动机器人挑战人类世界冠军,用可复核的数据证明机器人在精细操作上能达到甚至超越人类的“天花板”;向下,将强化学习柔性产线模式在手机、汽车等多条真实工业产线进行规模化复制。这种“向上”与“向下”的结合,旨在抢占具身智能领域的上游标准,将中国的产业优势和场景优势,转化为全球性的技术领导力。

新青年:心怀“国之大者”,勇担科技创新历史使命

人才培养是上海创智学院的根本任务。在独特的培养模式下,一批“心怀国之大者”的“00后”AI新青年正快速成长,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连。

2024级直博生王殿仪对此深有感触。2025年4月,他有幸作为学生代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模速空间调研时的讲话。“总书记对青年科研工作者‘勇担国家科技创新使命’的殷切嘱托,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创新’的真正意义。”他坦言,来到创智学院后,自己的科研模式发生了两大转变:一是更“自驱”,可以自主立项,紧盯最前沿的问题;二是更“落地”,充足的算力与学院搭建的产业社区,加速了从想法到价值的转化。

目前,王殿仪正担任学院火炬项目“智绘深思多模态智能体”的负责人,带领团队在三个月内完成一次迭代,初步实现了模型对中华文化的深度理解与表达。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尖会议,并获得了华为公司的专利认可。下一步,他计划基于现有成果展开创业探索,“让多模态大模型更好赋能产业、服务社会”。

同样选择创智学院的,还有曾在AI独角兽公司MiniMax担任早期核心员工的2025级新生星龙。“在创智学院可以更加纯粹地探索一些根本性的、前瞻性的问题。”他计划系统性地探索超大规模软硬件协同系统,目标是降低对芯片先进制程的依赖,并通过开源实践,将理论转化为能被全球开发者使用的工具,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技术贡献。

这些“创智新青年”的选择与成长轨迹,正是上海创智学院育人成果的缩影。他们不再满足于发表论文,而是立志于解决真实世界的核心问题,勇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站在成立一周年的新起点上,上海创智学院正以其破界、前瞻、务实的探索,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持续培养和输送具备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强大实战能力的未来科技领军者。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