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摩根大通发布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8月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增长态势,欧美中三大核心市场渗透率均实现环比提升,但受政策、补贴调整等因素影响,各区域市场呈现差异化特征,头部车企及电池企业的竞争格局也出现新变化。
全球新能源车市:销量与渗透率双增 区域分化明显
数据显示,欧洲五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及中国三大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合计达139万辆,同比增长10%,环比增长5%,整体渗透率提升至35%,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环比提升2个百分点,三大区域均实现正增长。
分区域来看,欧洲五国8月新能源车渗透率达27.1%,接近2023年8月27.7%的历史峰值。其中,英国表现最为亮眼,渗透率环比增长4.6个百分点,法国(增长2.0个百分点)、德国(增长1.9个百分点)紧随其后,而意大利和西班牙则出现环比下滑。摩根大通分析指出,英国的增长得益于“电动汽车补贴计划”——售价3.7万欧元及以下的小型经济车型可享受补贴,预计英国将在今年剩余时间内持续引领欧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增长。此外,除梅赛德斯-奔驰(MBGYY.US)外,所有欧洲车企均有望达成2025-2027年欧盟排放标准,车企的供给端驱动策略将进一步推动欧盟新能源汽车市场扩张。
美国8月新能源车渗透率小幅攀升至12.1%,其中纯电动车占比首次突破10%。这一增长与10月7500美元税收抵免政策退坡密切相关,车企为在政策到期前清库存,大幅加大补贴力度——除特斯拉(TSLA.US)外,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行业补贴环比增长6%,而特斯拉补贴环比下降24%。不过,摩根大通预警,随着补贴政策在10月正式到期,预计四季度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出现放缓。从企业份额来看,特斯拉虽仍以37%的市场占比位居第一,但份额有所下滑;通用(GM.US)(排名第二,14%)份额持平,现代汽车(排名第三,11%)、福特(F.US)(排名第四,7%)则实现环比份额提升。
中国8月新能源车零售销量达108万辆,同比增长5%,环比增长9%,在全国195万辆乘用车零售总量中,新能源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至55%。摩根大通表示,新车发布与价格战仍是推动销量的主要因素。数据显示,中国TOP10新能源汽车制造商8月合计交付82.5万辆,同比、环比均增长11%,占全国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的76%;其中,比亚迪(01211)、吉利(00175)与特斯拉稳居前三,合计市场份额达55%,蔚来(09866)则凭借新车型上市,实现49%的环比销量增幅。
电池与材料板块:中国反内卷政策提振产业链
过去一个月,中国电动车供应链指数上涨20%,远超日本(+6%)和韩国(-7%),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反内卷政策。细分来看,所有行业均表现强劲,电解液增速(+22%)领跑,其次是隔膜(+15%)、电池制造商(+11%)、正极(+10%)和负极(+10%);电池材料股的表现也优于电池股,主要受中国企业推动的价格上涨超预期以及政府反内卷政策的影响。对于上游电池金属,碳酸锂/氢氧化锂价格徘徊在10美元/公斤左右,但由于持续供过于求且库存水平较高,锂价上行空间有限。
摩根大通表示,中国的反内卷政策对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该政策促进产能合理化、遏制倾销并推动更可持续的行业格局。由于没有强制性政府措施出台,该行认为其对价格的影响将取决于每个细分市场的供需动态和市场会议。不过,在闭门反内卷会议期间,所有公司都被要求限制产能扩张,预计许多细分市场的价格将在2026年企稳或回升,这对中国电池材料供应商(主要是韩国公司)的定价来说是个积极信号。
热点事件:现代-LG美国工厂遭突查 影响有限
9月4日,美国移民局对现代-LG新能源佐治亚州电池工厂进行突击检查,涉及签证合规问题。不过,摩根大通认为,该工厂预计2027年底才投产,事件对现代、起亚及LG新能源的基本面影响有限。
虽然美国劳动力市场收紧和和工作许可规则趋严可能会对韩国电池企业在美运营带来挑战,但该行认为,对于LG新能源而言,其在美国市场的先发优势以及韩国在全球电池供应链中的关键作用将继续支持其在美国电动车和储能系统市场的强势地位。
投资建议:看好中韩车企与电池龙头
摩根大通表示,尽管8月全地区电动汽车销量有所增长,但预计美国终端需求可能在四季度转弱,原因是电动车补贴退坡的负面影响,该行业下一个重要催化剂将是中国反内卷政策的进一步进展,这可能进一步缓解对无节制价格竞争的担忧。
在韩国,该行看好现代、起亚等整车厂,因其混合动力车占比上升将带来盈利韧性,电池板块看好LG新能源(增持),对SDI持中性,材料板块推荐LG化学、L&F(增持),看空Ecopro BM和POSCO Future M。在中国,该行看好比亚迪的海外业务前景,以及因技术领先和盈利稳定的宁德时代(300750.SZ),但出于估值考虑,对宁德时代(03750)港股给予“中性”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