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公布,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因“发现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获得生命科学奖。
周忠和院士曾经担任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对古生物学和进化论的科普也充满热心。然而他在科普实践中发现,公众对于进化论存在着广泛的误解,最主要的误区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将“自然选择”误读为“主动适应”。 周忠和院士指出,达尔文的核心思想“自然选择”是一个被动筛选的过程:生物个体先有随机的、多样的变异,环境则像一把筛子,恰好拥有更有利变异的个体更可能存活繁衍,其基因得以传递。我们今天看到的生物与环境惊人的契合,是自然选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筛选造就的结果,而非目的。其二,是认为进化具有“方向性”和“目的论”。 一种广泛的误解是将进化看作一条通往“更高级、更复杂”生命的直线阶梯,而人类则被视为进化的“终极目标”。周忠和院士强调,进化没有预设的方向和目的,人类的出现充满了极大的偶然性。正因如此,他更倾向于将“Evolution”译为“演化”。
那么,正确理解进化论对于人类研究生物演化有何深远意义?本期《锚点》将对话周忠和院士,东方卫视9月10日22点,新闻综合频道9月11日22点30分播出。
编辑: 刘俊
责编: 康万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