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州商业观察
在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2025年,兴银基金的日子并不好过。这家有着券商系背景的公募基金公司,近期因人事动荡、产品结构失衡以及投研团队经验不足等问题,频繁被市场关注。尽管控股股东华福证券董事长兼总裁黄德良接掌兴银基金董事长一职,被外界寄予稳定局面的厚望,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兴银基金面临的困境远超想象,千亿规模背后暗藏的多重危机,让其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人事动荡是兴银基金长期以来的顽疾,且愈演愈烈。回溯近四年,兴银基金总经理岗位的变动频率堪称行业罕见。2021年3月,张力离任总经理后,张贵云接任仅半年便匆匆离开;同年8月,赵建兴接棒,在岗位上坚守近三年后,于2024年7月选择离任;之后,时任董事长吴若曼暂代总经理职务,直到2025年1月,易勇才正式出任总经理。短短四年时间,兴银基金换了4任正式总经理,管理层如此频繁的变动,不仅让公司战略执行难以保持连贯性,更让市场对其内部治理稳定性产生极大质疑。
更令人担忧的是,近一年来,兴银基金核心岗位的变动呈现集中爆发态势。2024年4月,原督察长郑瑞健因身体原因辞职,此时距离他上任仅1年2个月;2024年12月,副总经理沈阳因个人原因离任,任期也只有2年10个月;2025年1月,财务总监郑翊鸣因工作调动离开,任职时间3年7个月。半年内,督察长、副总经理、财务总监三位核心高管相继离任,再加上董事长岗位空缺长达五个月,一系列人事变动犹如多米诺骨牌,不仅严重影响了投研团队的凝聚力,也让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大打折扣。
尽管黄德良的跨平台任职被解读为股东方释放稳定军心的信号,但这一举措能否真正遏制人事动荡的局面,仍是未知数。市场担忧,过度依赖股东方派驻高管来稳定局面,可能会导致兴银基金市场化运作能力逐渐退化。若不能建立起有效的跨部门协同机制,明确各方利益分配,保障投研体系的独立性,未来兴银基金或许还会陷入人事变动的恶性循环。
人事动荡的背后,是兴银基金规模与产品结构的双重焦虑。作为2013年成立的券商系公募基金公司,兴银基金的管理规模多年来一直起伏不定,始终未能实现稳定增长。2015年末,其管理规模达到722.66亿元,但随后便逐年下滑,2018年末跌至312.97亿元;2019年起,规模虽持续回升,并在2023年末创下1252.36亿元的历史峰值,成功跻身千亿公募阵营,可这份荣耀并未持续太久。
2024年,兴银基金规模同比缩水15.14%,降至1062.77亿元,仅货币基金就减少156亿元,跌幅高达25.35%;2025年一季度,规模进一步跌至899.76亿元,直到上半年末才勉强重新站回千亿台阶,截至9月1日,管理规模为1099.1亿元。规模的大起大落,暴露出兴银基金在业务发展过程中缺乏稳定的增长动力,而这一切的核心症结,在于其极端失衡的产品结构。
作为典型的固收依赖型公募基金公司,兴银基金的固收类产品(债券基金+货币基金)长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权益类产品则形同虚设。截至2025年6月末,其固收类产品规模高达1065.11亿元,而权益类产品(股票型+偏股混合型)不足50亿元;到了9月1日,债券基金与货币基金规模分别为665.7亿元、399.41亿元,两者合计占比约97%。这一比例远超行业平均的75%,兴银基金也因此成为公募行业内偏科最严重的机构之一。
2025年,资本市场迎来慢牛行情,权益类产品本应成为基金公司规模增长的新引擎。但兴银基金13只股票型基金合计规模仅26.09亿元,18只混合型基金总规模12.47亿元,这样的权益体量,不仅让其错失了分享市场红利的机会,也无法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理财需求。长期依赖固收类产品,使得兴银基金在市场环境变化时,缺乏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一旦固收市场出现波动,公司规模便会受到严重冲击,市场竞争力也将不断削弱。
产品结构失衡的根源,在于投研团队存在明显的经验短板。截至9月1日,兴银基金15位基金经理管理着63只产品,平均每人管理约4只基金,管理压力本就较大,而团队年轻化特征更是雪上加霜。近半数基金经理任职年限不足2年,仅有5人任职超5年,整体投研经验积累严重不足。
经验的匮乏,直接体现在基金业绩上。2024年,兴银基金旗下多只权益类基金因踩雷普利制药,净值出现短期大幅波动,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公司在个股研判与风险应对能力上的不足。尽管从长期业绩来看,其过半权益产品成立以来跑赢同类,但受产品成立时间较短、过去几年A股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整体收益率并未达到投资者预期。同时,投资风格趋向保守,进一步制约了权益类产品规模的扩张,形成业绩不佳规模难增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投研团队作为公募基金公司的核心资产,年轻化虽能带来一定活力,但经验不足往往会导致风险判断滞后,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很难为投资者创造稳定的收益。若兴银基金不能尽快解决投研团队经验匮乏的问题,即便后续推出更多权益类产品,也难以获得投资者的认可,权益业务的发展将始终停滞不前。
如今,黄德良的上任为兴银基金带来了一丝希望,但要破解公司面临的多重困局,绝非易事。在人事管理方面,如何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与管理层的权责边界,减少股东方的直接干预,从制度层面避免高管频繁变动,是黄德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短期来看,对管理层、投研骨干实施股权激励或延期奖金,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核心团队,但长期仍需依靠科学的制度设计,才能彻底根除人事动荡的顽疾。
在产品结构调整上,兴银基金制定了三步走策略,短期通过固收+权益产品试水,中期引进专业权益投研团队打造标杆产品,长期推出创新权益产品形成产品矩阵。这一策略虽看似合理,但执行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保持固收类产品优势的同时,快速提升权益类产品的业绩和规模,如何吸引并留住优秀的权益投研人才,都是兴银基金需要攻克的难题。此外,还需警惕股东干预投研的风险,在依托华福证券资源的同时,保持市场化的投研判断能力,避免因股东利益而影响基金业绩。
在投研团队建设方面,兴银基金需双管齐下。一方面,积极引进资深权益投资人才,借助外部力量提升团队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内部培养体系建设,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实战锻炼,提升现有基金经理的个股研究与风控能力。同时,可借助华福证券的券商资源,布局量化投资、主题基金等创新产品,挖掘产业投资机会,逐步打开权益业务的增长空间。
兴银基金的千亿规模,看似风光,实则暗藏危机。人事动荡、产品偏科、投研薄弱,三大难题如同三座大山,压在黄德良和兴银基金的肩上。在公募基金行业加速洗牌的背景下,兴银基金若不能尽快破局,不仅难以实现从固收优等生到全品类强者的跨越,甚至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掉队。黄德良接掌后的兴银基金,能否摆脱困局,重塑市场信心,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