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海底捞做副业,能成为“餐饮界的小米”吗?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电商在线 时间:2025-09-09 14:35:49

“还有谁没吃过海底捞的面包!”“海底捞旋转小火锅也太划算了!”“海底捞爱好者一定要去一趟海底捞酒店”……

小红书、抖音和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常年喜欢在海底捞DIY各种美食的年轻人,发现海底捞正在自己下场,成了“餐饮界的小米”,烤肉、炸鸡、烘焙、小火锅等十余个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甚至还跨界开起了酒店。

海底捞的生意版图正在越来越大,一方面,是各路特色火锅、网红火锅涌现,行业竞争加剧。海底捞近年来主营业务增长趋缓,选择离开存量市场,避免无休止的内耗;另一方面,则是消费者趋于理性,国内火锅行业的客单价逐步下降,卖服务比卖火锅更出名的海底捞,也没能逃出这场消费降级的风潮。

当然,调转船头最重要的,还是海底捞自身的招牌——已经成为服务代名词的“海底捞”,能将品牌的明星光环复刻到其他餐饮类目甚至跨界类目上,构建一个围绕主品牌、多点开花的第二增长宇宙。

这一举措的效果算得上惊人。



根据海底捞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其副业板块收入达到5.97亿元,同比激增227%,似乎验证了这条路径的巨大潜力。但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把时间线拉长,热衷于打造子品牌的海底捞,不少子品牌已然折戟,在市场中失去了声量。

当一家企业在其主赛道成为无可争议的代名词,它的下一步棋局往往预示着整个行业的未来走向。作为中国火锅行业的当家花旦,海底捞的每一次战略转向,都牵动着资本市场与餐饮业界的神经——当海底捞开始不断跨界,中国火锅行业,也正在发生不小的变化。

海底捞,一路狂奔做副业

“海底捞也能吃早餐了!”

小红书上,不少北京的探店博主晒出自己购买的海底捞早餐,区别于大众对于海底捞“火锅”的印象,顶着海底捞招牌的,是手工鲜肉包、现炸麻花和豆浆、咖啡……不高的单价,更是让不少网友感慨,“早餐店也想不到自己的竞对竟然是海底捞”。

在海底捞的官方介绍中,这是海底捞在北京开出的首家社区店,将通过轻量化空间布局、全品类产品组合、全时段运营模式,深度聚焦社区需求,打造一个包括早餐、夜宵全时段、多场景的餐饮生活新空间。



海底捞一直有着副业基因。2013年,海底捞将旗下负责供应火锅底料和复合调味料的颐海国际拆分,2016年,颐海国际上市,成为了复合调味界的巨头;2022年7月,海底捞又将负责海外业务的特海国际拆分,紧接着,特海国际就在当年的12月以介绍上市的方式登陆港交所上市。

对于擅长从自身业务出发做副业的海底捞来说,做个早餐铺子,难度并不算多高,而这个社区店,也只是海底捞副业版图的冰山一角。

2025年开年,海底捞就卯足了劲搞副业,陆续推出四个子品牌,屡屡登上社交平台热议的话题榜单。

2025年2月,海底捞推出“嗨妮牛肉麻辣烫”,主打人均30元的平价牛肉麻辣烫;5月,海底捞又推出烘焙品牌“拾㧚耍·SCHWASUA”,走平价烘培路线;7月,海底捞在长沙、南京和宁波等地推出旋转自助一人食火锅“举高高自助小火锅”,靠59.9的单价吸引了一批消费者;随后的8月,海底捞在长春开出“捞宝街”火锅,做起了“老京味潮火锅”……

据海底捞的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海底捞旗下已有14个餐饮副牌,共计126家门店,这些副业,也给海底捞带来了不菲的收益——仅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的副业收入就达到5.97亿元,同比增长227%。其中,焰请烤肉铺子表现尤为突出,新开46家店,门店数量达到70家,占海底捞旗下子品牌总门店数一半以上。

除了自己开展副业,海底捞还瞄准了跨界合作。



洲际酒店集团官网信息显示,一家名为“成都海底捞皇冠假日酒店”的项目即将开业,火锅主题、游玩和酒店结合,让不少人调侃“海底捞也要做主题乐园了”。而据观察者网报道,酒店由海底捞作为业主方投资建设,选择以加盟模式挂牌“皇冠假日”品牌运营。

如果说,做餐饮是海底捞在自己的主业之外做衍生,企图成为餐饮界的“八爪鱼”,那做酒店,堪称海底捞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一次跨界,疯狂卷副业的海底捞,到底瞄准了什么?

卷不动同行,就卷自己

海底捞之所以大举进军副业,主要还是因为,火锅生意没有这么好做了。

作为中式餐饮第一大品类,火锅市场已然是一片竞争白热化的“红海”,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中国餐饮品牌力白皮书2024》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火锅的市场规模已达到5848亿元,2024年有望突破6000亿元。同时,截至2024年9月,全国火锅门店数量已达到53万家。



火锅,算得上是一个市场高度分散且同质化严重的行业,即便行业龙头海底捞,主要也是靠着“服务”从这个赛道中杀出来的。

2024年起,各类地域性火锅和特色火锅涌现,直接冲击到了不少传统火锅玩家——云南菌子火锅和贵州酸汤火锅在社交平台爆火,一家家门店在大街小巷开出,就连海底捞自己也推出了酸汤锅底,想要吸引众多口味变化快速的年轻人。

火锅行业轰轰烈烈,但另一方面,红餐网数据显示,2023年11月—2024年11月,中国火锅门店关店数量超过30万家,与50万家门店的数据相比较,这一数据直接超过了一半。和淘汰率相提并论的,则是火锅逐渐下降的客单价,2022年—2024年,火锅行业的消费者人均消费从86元多跌到77元,同比下降了10%。

这种背景下,即便是行业领导者也难免承压。

海底捞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显示,其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仅为3.1%,净利润增长4.6%,数据虽然在增长,但和2023年海底捞财报中高达33.6%的营收增幅和174.6%的利润增幅相比,增速已然大幅放缓。



单纯依靠火锅主业的内部增长与门店扩张,已难以支撑起市场对海底捞的期待。

在这一背景下,海底捞在2024年启动了由新任首席执行官苟轶群亲自挂帅的“红石榴计划”,目标瞄准了通过海底捞制度化的内部创业机制,系统性地孵化新餐饮品牌。

这也成为海底捞战略转型的核心载体,不仅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还维系了海底捞独特的“连住利益、锁住管理”的师徒制——创业机制,不断扩张的版图,除了能获得增长,还可以为员工提供更多晋升通道与利益空间。

反观海底捞孵化的副业品牌矩阵,也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

依托海底捞的核心能力,对不同消费场景、价格带及细分品类进行精准切入和渗透。

海底捞的核心优势,就是强大供应链体系的复用。

海底捞旗下的蜀海供应链,能为新品牌提供从食材采购、中央厨房加工到仓储物流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不仅大幅降低了新品牌的启动成本与试错风险,也给海底捞其后续的快速复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海底捞的副业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首先,是服务基因的延续与创新,以目前表现最为抢眼的“焰请烤肉铺子”为例,除了提供高品质烤肉,还在门店融入了夜间酒吧和餐后洗发服务,把海底捞“宁愿让顾客肉麻,也不打击员工的积极性”的服务复刻到了其他子品牌上。



其次,是针对特定消费场景的精细化布局。“举高高自助小火锅”瞄准的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人食”经济,59.9元/人的旋转自助模式,直接满足了单人就餐场景的便捷与性价比需求;定位“老京味潮火锅”的“捞宝街”,则是在火锅主赛道内,通过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差异化创新,尝试去吸引对特定风味有偏好的客群。

最后,则是新品牌均采用独立运营模式,刻意与“海底捞”主品牌保持距离。海底捞的创业项目,不少都没有直接使用“海底捞”的名号,而是用着新招牌吸引用户,只是不经意间通过社交平台、用户传播,透露出背后的“海底捞”。这种策略,一边可以适当使用主品牌光环,另一边也防止了新品牌可能出现的失败或者负面,对主品牌形象造成不良影响,让各个从海底捞框架中诞生的子品牌,都能够更灵活地进行市场定位和品牌塑造,探索最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型。

至于酒店,则更像是海底捞瞄准会员体系推出的新业态——截至2024年年末,海底捞会员人数已超过1.8亿人,活跃会员数超过5200万人。2024年,海底捞在中国的客单价为95.7元,高出同行的水平,自然圈定了一批愿意为服务和海底捞品牌买单,且有着一定消费能力的客户,开出一家度假高端酒店,海底捞不仅想把业务扩宽,也想把业务“加深”,进一步去“挖”品牌消费者的钱包。

海底捞,能成为“餐饮界的小米”吗

同样疯狂做副业的,还有另一个领域的玩家。

靠着电车吸引了无数年轻消费者的小米,就是一位成功的“副业”玩家。有着“价格屠夫”之名的小米,早在10年前就开始布局生态链,陆续进入了手环、牙刷、电饭煲等被称作“蚂蚁市场”的小产品市场,雷军也通过“投资+孵化”的方式,通过生态链的布局,为小米构建了一个智能硬件帝国,形成强大品牌合力。



疯狂做副业的海底捞,和小米也有几分类似,但海底捞,或许还难以成为“餐饮界的小米”。

尽管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的副业板块交出了227%的收入增长答卷,但繁荣的表象之下,是同样惊人的品牌淘汰率。

截至2025年3月,海底捞先后孵化或收购的26个餐饮品牌中,超过一半已经停业,其中三分之一的品牌存活时间不足一年。最新案例是2025年2月推出的“嗨妮牛肉麻辣烫”,主打人均30元的平价市场,但在开业不足半年后便宣告关闭。

供应链、资金和初始流量,或许可以帮助一个新品牌“生得快”,但无法保证它“活得好”。海底捞的副业扩张之路虽然增速惊人,但和小米不同的是,餐饮本身高度依赖线下体验,是一个“非标品”行业,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平衡艰难,品牌生命周期也可能更短。

同时,比起“投资+孵化”模式的小米,海底捞的子品牌,更多依旧是自己在运营管理,这也对专注火锅赛道的海底捞提出了不少挑战,即便都是餐饮业,火锅和烤肉也有显著差异,怎么才能确保每个品牌都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活力和竞争力,是海底捞需要面临的难题。


海底捞副业在社交平台上被吐槽

餐饮的本质,还是产品、体验与品牌认知度的综合竞争。短期内,海底捞的副业们还可以靠着海底捞本身的供应链和流量支持,获得市场的关注,但每个细分赛道都有其独特的市场规律和强大的竞争对手,无论是麻辣烫赛道的杨国福、张亮,还是烤肉赛道的各类新老玩家,都是海底捞副业潜在的对手,海底捞的副业,也必须在脱离海底捞的输血后,凭借自身的产品力与运营效率赢得市场。

频繁试探的海底捞,正在给投资者讲出一个新故事,让他们的视线,从单一的火锅业务增长模型,转向多行业、多业态增长的复合模型。只是,这个故事能不能成功,能不能让海底捞的火锅“燃”得更旺,还需要海底捞交出更多答卷,展示出更多副业的“可持续性”,而这,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