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智博会折射“AI+”新动向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经济观察报 时间:2025-09-07 22:02:22


9月5日—8日,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下称“智博会”)在重庆举行,智博会期间,来自新能源汽车、电信运营商、AI大模型及基础设施等行业的头部企业多位“大咖”参会。

202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鼓励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时要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强化智能算力统筹、促进开源生态繁荣。在我国深入实施“AI+”行动的背景下,参加智博会的企业分享了在AI应用以及AI模型、算力和生态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

新能源汽车:AI赋能智能制造、安全出行

近年来重庆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智博会期间,来自长安汽车、赛力斯的嘉宾着重分享了AI如何赋能汽车制造、安全出行。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介绍,长安汽车的竞争策略聚焦于“先电后智,电智并举”,加速构建数字化平台,并着力打造阿维塔、深蓝和长安启源三大核心数字品牌。在长安汽车看来,数字新能源汽车时代已经到来,未来的汽车将是可进化的智能机器人。在智能化领域,长安汽车将采取自主研发与战略合作并行的路径,并与华为等伙伴深度合作,并已布局机器人、人工智能、飞行汽车等前沿领域。

据介绍,长安汽车推出了“天枢智能”平台,该平台将安全理念从被动防御拓展至主动智能,从硬件安全延伸至软件安全,构建了更为广阔的“大安全”体系。通过运用端到端交互式驾驶、多模态AI大模型、分布式电驱、线控制动等60余项核心技术,实现90多个功能场景,其中8项为行业首创。

赛力斯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张兴海表示,AI技术正深刻变革汽车产业,重塑产品、生产、管理及商业逻辑:研发端,生成式AI加速设计迭代;制造端,AI视觉质检将缺陷率趋近于零;供应链上,AI智能调度优化物料;销售与服务中,AI智能体提供精准服务。

在产业变革的趋势下,赛力斯积极构建AI驱动的“赛力斯产业大脑”,以 “AI+5G”为基座,旨在融合政府、社会、产业、企业资源,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全场景价值的智慧生态体系。它赋能研产供销服全链业务,实现高效、精准的智能运营。问界M系列车型,特别是M9,在“产业大脑”指挥下,已在高端SUV市场取得成功。

电信运营商:深入行业融入场景 推进算力网络联动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忠岳在演讲中从数字融合、AI科技、AI基建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联通在智能产业的布局与实践。

陈忠岳介绍,中国联通深入行业、融入场景,积极打造应用个性平台,推进人工智能在新型制造、数字城市、居家生活等重点领域的应用。例如,在陕西助力长安汽车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使产线效率提升20%,生产成本下降20%以上。同时,依托城市大脑和数字乡村平台,支撑400多座城市、26万行政村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服务重庆、天津12345热线智能化升级等。

此外,中国联通全面推进算力和网络的协同联动,实现全域异构算力的统一供给,建设超大规模计算集群。在东数西算国家枢纽接入风光水储绿色电力,提升算效、能效和碳效,在重庆建设西南算力中心,打造万卡集群。

大模型和基础设施:从自主可控到开放生态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在演讲中介绍,公司大模型讯飞星火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自主可控”的全栈能力,它以仅70亿的参数实现了对标近万亿模型的效果,大幅降低了对算力的需求,并显著降低了幻觉率。

在教育领域,科大讯飞与中国教育机构共同打造了全球领先的教育大模型,结合教育问题链形成思维链,并与高校合作培养了超过2万名AI人才,显著提升了就业率。医疗方面,其医疗大模型不仅通过了国家级医生资格考试,服务诊断量近10亿次,修正了170万次错误诊断和9000多万次不合理用药,并通过影像云工厂提升了诊断效率。

当前,从底层的大模型到各行业应用,对AI算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国内AI算力领域仍面临高端算力供给不足、算力成本高、自主软硬件生态不成熟等问题。

智博会期间,中科曙光协同AI芯片、AI整机、大模型等2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布了国内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中科曙光总裁助理、智能计算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杜夏威在专题发布会上介绍,中科曙光联动芯片、整机等多家知名企业宣布开放一批关键技术能力,覆盖部件级、系统层、基础设施层、软件层和数据集等五个层面,以减少重复“造轮子”,降低中小企业研发门槛。

针对跨厂商技术对齐难、产业协作难等问题,中科曙光还携手上下游企业,共同启动建设“AI计算开放架构联合实验室”,以不断破解“硬件墙”“软件墙”“生态墙”壁垒,携手共建开放、普惠的中国智能计算产业生态。

(经济观察网 杜远/文)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杜远

从业10余年,2012年加入《经济观察报》,不敢妄言新闻理想,但求专注、专业。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