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
近日,由生命科学集团赛多利斯和上海生物制药行业协会举办的2025强化工艺峰会在上海落下帷幕。这场汇聚全球生物制药领域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的行业盛会,不仅聚焦生物制药连续流强化工艺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路径,并重磅发布《生物制药连续流强化工艺白皮书》,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 “引入者” 到 “共建者”
2025年,正值赛多利斯进入中国市场三十周年。三十年来,这家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知名企业,不仅见证了中国生命科学行业的崛起,更深度参与其中,实现了从技术“引入者”到产业“共建者”的角色转变。
“深耕中国三十载,我们无比自豪能成为中国生命科学行业腾飞的亲历者、贡献者与受益者。” 赛多利斯中国总经理王旭宇在峰会上表示,近十年来,中国创新生态日臻完善,崛起为全球医学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其中,生物制药是这股浪潮中最为活跃的力量。作为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制药行业的合作伙伴,赛多利斯依托全球视野与支持网络,将世界前沿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与本土需求深度融合,为中国生物制药的发现与生产赋能,助推更多突破性疗法早日惠及病患,改善更多人健康。
回顾发展历程,本土化战略是赛多利斯在中国立足并发展的核心。1995年,赛多利斯初入中国,将全球领先技术带到中国市场;如今,已构建起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完整本土化体系。目前,赛多利斯在中国建立了生产基地、三大客户应用与创新中心,以及全方位服务体系,为技术落地提供坚实支撑。同时,在华团队从最初20人发展到800余人,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依托 “生物工艺解决方案” 与 “实验室产品与服务” 两大核心业务,覆盖药物开发与生产全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赛多利斯中国生产基地已实现 “中国智造,服务全球”。王旭宇介绍,赛多利斯全球有30个生产基地,北京和上海基地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北京基地生产出首台天平,2018年推出生物工艺流体管理一次性产品,2025年5月上海工厂又产出首台生物分子互作设备。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中国市场需求,还通过全球供应链出口至亚太,部分产品供应欧美,展现出中国本土化生产的高标准。
面对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趋势,王旭宇判断,未来行业仍将保持低双位数增长,生物分子多样性会更复杂,从传统疫苗、单抗,到双抗、ADC药物,再到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创新不断加速。中国作为全球医学创新重要策源地,将与全球同步发展,市场对生物技术的需求也会更多样复杂。为此,赛多利斯近两年来搭建中国产品开发团队,并在2025年3月易贸会上推出首台中国团队自主研发生产的小型一次性层析系统,标志着其本土化创新迈入新阶段。“我们要与中国伙伴携手,将‘中国新药’的雄心转化为‘全球好药’的现实。” 王旭宇说。
连续流工艺破局产业痛点
本次峰会的核心议题——生物制药连续流强化工艺,是赛多利斯推动行业技术革新的重要成果。作为全球领先的端到端连续生产工艺平台供应商,赛多利斯凭借这一技术,正改变传统生物制药生产模式。
相较于传统批式生产工艺,连续流强化工艺优势明显。它通过高效连续生产模式,实现降本、提效、节能,同时借助实时监测与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保障产品质量稳定一致,契合当下产业对高效、高质量生产的需求。
王旭宇在采访中透露,连续流工艺的研发源于与法国赛诺菲的合作。当时赛诺菲在生物分子研发中遇难题,希望开发连续流工艺,基于双方长期信任及赛多利斯在设备与工艺整合上的优势,共同组建团队攻克难关,最终成功研发出连续流上下游工艺。
与传统批次工艺相比,连续流工艺实现了 “全流程贯通”,解决了传统工艺中断多、效率低的问题。但该技术推广面临技术升级、设备自动化、参数控制、耗材衔接、法规合规等多重挑战。任雪芸表示,赛多利斯坚持推广这一技术,是因为看到了市场需求。在中国走访的40余家企业中,不少企业有工艺升级需求。过去十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用传统工艺实现单抗高产量生产,但如今 “降本增效”“提升药物稳定性”成为核心诉求,尤其在复杂分子生产中,传统工艺易出现问题,连续流工艺成为关键。
为推动连续流强化工艺在国内落地,本次峰会上发布的《生物制药连续流强化工艺白皮书》意义重大。王旭宇解释,赛多利斯结合过去几年与国内近20家客户的实践经验,牵头起草这份白皮书,系统阐释了其技术路径与应用价值,为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的工艺升级提供了一份清晰可行的行动指南,推动行业迈向更高效、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未来。
“这份白皮书填补了国内生物制药连续流工艺指导文件的空白,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升级指南。” 任雪芸表示,它将推动行业向更高效、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助力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