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吴坤谚
编辑| 吴先之
通常来说,一个新产品自诞生到被市场接受,会有一个冷启动阶段。互联网常见在用户侧“跑马圈地”再摸索商业化的业务大多如此,而腾讯是个例外。
基于微信庞杂的生态与流量,腾讯得以在许多新产品的推新中绕过“触达”一环,直奔首个信任门槛。反过来看,不同用户对某类型产品的信任基于认知,在市场已有相对成熟案例的时候,这一层薄膜亦可被轻松攻破。
后手,更多时候是自主选择。如视频号、元宝以及三年方才更新一个大版本的企业微信(下称企微)。
8月20日,企微发布主打AI功能的5.0版本,后手入场协同办公的AI大乱斗。早在此前,钉钉与飞书就AI与目前较成熟的表格应用形式斗了好几个来回。或是处于差异化的考量,作为当下最受瞩目的“明星”,被囊括在企微5.0更新里的表格不是主角。
这次企微掏出来的核心AI功能是智能搜索、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总结。其本质是企微为用户企业搭建的三个Agent,分别对应以下场景:模糊语义抓取企业内部信息、企业自主搭建业务Agent以及包含企业内外部的信息汇总BI。
前两者之于协同办公而言并不鲜见,唯有支持整合微信群聊的智能总结,是仰赖于微信的独家优势。表格方面,企微亦强调其是“市面上唯一能与微信打通的智能表格。”
三年过去,企微的核心依旧是连接,好比管理之于钉钉,信息流转之于飞书。倘若仅以延续性的产品哲学来判断,协同办公似乎还是走不出均衡博弈的阶段。
Agent落地的大型实践
大模型持续演进,让Agent在自主编排与工作流上重构人机交互。可在这个当口,Agent在to B领域的应用还是呈现趋同的情况。
企微5.0更新的智能搜索与开放API的智能机器人便是如此。某中型制造企业CIO张蒙(化名)认为,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市面上的Agent应用停留在浅层,只能打着“共创”的旗号让客户提出具体需求,再寻觅落地之法。
“互联网对我们的认知太浅了,固资管理、供应链流程、良率分析这些流程,就算同类型企业都各不一样”,他说,“我们在体量上比不上500强那些大客户,就连提需求都需要排期”。
协同巨头并非没有捕捉到这一点,数年前的低代码、以表格为代表的无代码搭建流程应用以及还在演化中的API Agent,都是企服玩家尝试在缺乏垂类认知情况下“逢迎”企业客户的产物。
在这个背景下,协同的基础产品需要标准化交付,自然没法在Agent上“大跨步”。不过,产品趋同并不意味着战略趋同,随着企微5.0的更新,协同巨头们“延续性”的产品恰好呈现出清晰的战略分野,指向Agent落地的不同路径。
数据是Agent在to B领域落地的核心挑战。智能大搜只能覆盖随时间产生在协同平台上的如群聊、文档、会议记录等结构化数据,这让Agent的交付效果窄化为企业使用协同平台时间的垒砌,还难以触及更多隐秘的角落,如制造企业常见的口耳相传“传帮带”、未被在协同平台记录的流程标准等。
大体上看,这些未被协同平台乃至大模型所“学习”的,是波兰尼提出的“隐性知识”,具有高度个体性、默会性的特征。于此,企微的做法是仰赖微信的“荫蔽”,以及企微用户与C端用户高频交互的特点,拓宽企业“采集”Agent数据的范围。
以智能总结功能为例,如果不是支持汇总微信群聊信息,其功能与时下尚不成熟的Chat BI(智能问数)并无二致。张蒙提到,大厂销售对他演示的相关应用在实际应用上停留在描述数据而非洞察分析,“还不如我们自己弄好图表丢给大模型对话框”。
尤其是企微在过去多年来积累的零售、金融等领域企业客户,他们相当一部分销售业务实践发生在微信群聊中。
同样的,钉钉于日前发布的8.0版本也瞄准了一个隐性知识场景。其发布可磁吸手机的AI硬件DingTalk A1,便是针对口耳相传的平台外数据。
早期在文档产品处于领先地位的飞书,其客户早已被“调教”出记录结构化文档的习惯,短时间内暂无数据之虞。因而其成为最早推出内部知识问答Agent的协同平台,在共创上也呈现出更强烈的集中化(零售消费企业)与销售导向。
看似趋同的协同平台AI化,本质上是基于不同场景的大型Agent落地实验。而这场不对称博弈的后续,将落在平台的具体运营上。
“被集成”与“安装工”
如何为Agent落地攫取更多数据之外,AI还为协同乃至企服带来了另一个共识,是迭代销售组织。
今年以来,赛道内数个玩家发起销售组织变革,如钉钉于6月底宣布合作伙伴“三年后不分润”,以及金山要求渠道商由单一销售向“销服续”的综合服务转型。一收一放,直指AI加速企服市场自传统授权向持续订阅的迭代。
在此过程中,企微亦不能置身事外——作为协同平台中团队规模最小的一家,其市场规模增长尤为依赖渠道销售与服务商生态。
我们了解到,企微服务商大体分为两类,分别是统称ISV(独立软件开发商)的渠道服务商、应用服务商、行业服务商,以及微盟、微伴助手等和企业微信有投资合作关系的独角兽公司。
后者在企微应用生态中占据更大比重,同时在销售服务上也更偏向于自家产品;反倒是泛化的前者,是企微规模增长的主要动能。
一则对比是,钉钉方面于日前新版本发布会透露其包括渠道商在内的合作伙伴数量达6000家,而企微的合作伙伴数早在2021年便高达8万家——ISV的统称下,绝大多数企微服务商属于为开放接口生态下的用户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公司。
打个不算恰当的比方,这些ISV就是某种层面上的“安装工”。渠道之余的服务,是把企微这个“大彩电”安装好,协助平台产品在企业用户侧的交付。
某地企微服务商告诉光子星球,随着企微方面提速商业化,推出获客助手、标签群发与用户跟进等功能,他们(服务商)的生存空间越发狭窄。尤其是缺乏研发与产品基础的区域服务商,不得不随企业用户需求展开诸如倒卖企微认证企业的行当。
“每每企微推出新功能,都有客户来咨询我这能不能打折”,某服务商表示,“我只能告诉他们,我们主做会话存档,获客助手、联系人这些只能在企微后台自行购买。”
这股在扩张时期颇为强势的力量,正面临着时代的汰换,平台AI化加剧了这一进程。与此同时,企微的规模扩张也势必受此影响。
公开数据显示,企微2022年底至今新增真实活跃企业约200万家;钉钉自2022年9月底至今新增活跃企业数300万家。除了需要特别提到的“真实”前提外,渠道能力也是扩张效率的影响因素之一。
“我们还是聚焦做产品,做‘被集成’,别人买我们的标准产品去卖”,马化腾早在2023年腾讯年会上对腾讯to B业务定了性。
于企微而言,“被集成”意味着许多功能与实践依赖ISV提供的生态服务实现。企微与服务商间竞合博弈,逐渐开始影响其“距离地面的最后一公里”,进而拖慢平台Agent自通用走向泛化的进程。
一次诳语
组织角度或是业务角度,协同三巨头中的企微都只是腾讯整套to B体系中的一个切片。“被集成”指代的不止企微与外部服务商的关系,还有企微与腾讯云的关系。
众所周知,企微本身只是提供连接微信的IM+OA平台,在此之上的“进阶”功能则来源于内外部的生态补充,如腾讯云推出的腾讯文档、腾讯会议与腾讯电子签等。企微是腾讯云系列SaaS产品的一个入口,但这些产品却不绑定企微,更多由渠道伙伴销售。
2024年初,腾讯云方面在产业合作伙伴大会上表示腾讯会议90%的售卖通过合作伙伴完成,同时宣布将逐步释放30%腾讯系SaaS产品的直销客户给渠道伙伴,以缓解渠道与直销间的冲突。
即便企微被包含在该口径中,也足以看出两者在渠道建设上“同窗不同命”。有趣的是,企微方面亦在相同时间节点,在一场内部交流会中宣称“企业微信有信心今年在三大家中率先实现盈利”,以至于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内基于连接微信猛做收入。
需要指出的是,连接微信的“外部联系人”功能,自企服行业角度看是其作为协同平台独特的基础功能,不具备服务深度,而是生态红利。
腾讯最新发布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收入达555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企业服务收入增速加快,主要得益于企业客户对AI相关服务的需求增加,包括GPU租赁和模型API使用等。
公开口径看,企微似乎没能达成盈利指引。结合其与腾讯云间的被集成与集成的关系,原因可能是在创收上让步于腾讯云的渠道建设。
集团内业务各有优先级,企微让步于云并不算奇怪。只是其作为微信在B端的延伸,享尽连接红利的同时也不具备另外两大家一般的独立性。
组织上,企微团队隶属于WXG(微信事业群)。业务上,近年来加速发展电商的视频号,直至年中方才开放微信小店绑定企业微信,且仅支持分享商品而无法全域带货;另一方面,三年磨一剑的Agent被塑造成项目管理与组织提效的工具,却很可能是为微信做“嫁衣”。
腾讯总裁刘炽平表示,腾讯正在为微信打造Agent,使它成为每位微信用户的个性化私人助理。抢先微信一步试跑,并以囊括群聊、企微与个微对话消息智能处理的企微,基本称得上是微信嵌入Agent之前的试验场
企微在过去一年里完成了12次版本迭代,上线了1700多个功能更新。这意味着,其在保障高强度产品迭代的同时,还肩负盈利、私有化交付与Agent落地探索的压力。据去年的官方口径,企微团队规模为三大家中最小,仅500人-700人。
To C互联网起家的腾讯,在人效追求下走上”被集成“道路。处在云和微信的夹缝间的企微,除了不赚辛苦钱,似乎没有其他选择。
微信号|TMTweb
公众号|光子星球
别忘了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