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赵燕回归三月,华熙生物交出最差半年报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周琳 数智研究社 时间:2025-09-05 12:17:49

赵燕领导的管理层做出了痛苦但清晰的抉择:牺牲短期业绩,将每年近10亿元级别的资金从营销的“流量池”中抽出,注入到研发中。

文 | 啸 天

近日,“玻尿酸第一股”华熙生物发布了其自科创板上市以来最黯淡的一份半年度财报。数据显示,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2.61亿元,同比下滑19.57%;归母净利润为2.21亿元,同比骤降35.38%;而更能反映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扣非净利润更是断崖式下跌45.00%,仅录得1.74亿元。

这份业绩单不仅标志着公司昔日高增长神话的终结,更将其推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份历史最差半年报,恰好出炉于公司创始人赵燕于2025年二季度重返一线、亲自接管核心业务板块的三个月后。市场普遍预期,这位带领华熙生物从一家B端原料厂成长为千亿市值巨头的“铁娘子”回归能够力挽狂澜。

然而,事与愿违,业绩的加速下滑不禁让外界产生疑问:赵燕的回归是其领导力失效的证明,还是其为公司长期健康发展而主动引爆的一场“休克疗法”的开端?

1

三大业务板块系统性失速

华熙生物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清晰展示出各个业务的衰退迹象。收入端的断崖式下跌,利润端的急剧萎缩,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也出现了恶化。

华熙生物的业务主要由皮肤科学创新转化、医疗终端和生物活性物原料三大板块构成。2025年上半年,除了原料业务保持相对稳定外,两大C端业务均遭遇重挫,尤其是曾经的明星业务——功能性护肤品。

功能性护肤品业务上半年实现收入9.12亿元,同比锐减33.97%。其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也从2022年巅峰的72.45%骤降至40.36%。这一下滑背后,是中国护肤品市场的底层逻辑的深刻变革。市场正从过去依赖KOL和流量投放的“网红经济”模式,转向更理性、注重成分与功效的“科学护肤”时代。

华熙生物曾是前者最大的受益者,凭借“润百颜”、“夸迪”等大单品,通过高举高打的营销策略迅速崛起。然而,伴随消费者对“成分党”的认知加深,对单纯的营销轰炸产生免疫,品牌忠诚度持续下降时,这种依赖高额销售费用的增长模式便难以为继。

过去成功的路径,如今变成沉重的枷锁。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正是市场对这种过时模式开出的一张迟到的账单。

医疗终端业务同样未能幸免,上半年收入6.73亿元,同比下降9.44%。深入分析后,「数智研究社」发现了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其中,皮肤类医疗产品收入为4.67亿元,同比仅微降1.8%,但其核心产品三类医疗器械的销售支数却同比增长了20%。“销售数量增长20%,收入却基本持平”,这是典型的“以价换量”信号,是价格战最直观的体现。这表明,为了维持市场份额,华熙生物正大幅牺牲单品利润。

在两大C端业务全线溃退背景下,作为华熙生物“压舱石”的B端原料业务,保持了相对稳定。尽管半年报未披露具体数字,但从一季报及公司战略沟通中可知,该业务保持稳健,并且是公司研发投入的重点领域。作为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原料供应商,华熙生物在该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壁垒和全球市场领导地位。这份稳定,为赵燕推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提供了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战略缓冲。

财报中最具战略意图的动作,莫过于对运营费用的重新分配。2025年上半年,华熙生物销售费用被大砍31.44%,降至8.08亿元。与此同时,研发费用逆势增长15.25%,达到2.31亿元。这一增一减,使得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7.13%飙升至10.22% ,这一比例在整个美妆护肤行业中遥遥领先。

但是,对于一家以C端消费品为重要收入来源的公司而言,削减近三分之一的营销预算无异于“自断一臂”。由此导致的收入和利润下滑,并非意外。

2025年上半年惨淡的业绩,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解读为一次大规模的、未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的战略性“投资”——公司从“营销驱动”向“科技驱动”转型的未来。

利润表之外,公司运营健康状况同样堪忧。最核心的指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17.49%,至2.18亿元。这一指标被视为企业造血能力的“试金石”,其下滑表明公司主营业务创造现金的能力正在减弱,这比单纯的利润下滑更值得警惕。

此外,市场普遍关注的应收账款攀升和存货周转率下降问题,是销售放缓和渠道不畅的典型症状。

2

“刮骨疗毒”式改革进行时

面对公司上市以来最严峻的业绩挑战,于2025年第二季度正式回归业务一线的创始人赵燕,迅速打出一套组合拳。她的改革思路并非温和改良,而是一场旨在重塑公司文化、组织和战略的“休克疗法”。然而,这套雷厉风行的举措,在短期内非但未能扭转颓势,反而加剧了阵痛。

赵燕在多次内部讲话中,将公司当前的困境归咎于内部管理的“熵增”,即在过去高速发展期滋生的组织惰性、流程冗余、管理虚化和贪腐问题。她认为,真正的危机并非来自外部市场的变化,而是组织和人才的成长速度没能跟上时代,导致企业“虚胖”。公司问题已深入骨髓,必须通过痛苦、激进的外科手术式变革根除病灶,实现新生。

赵燕的改革主要围绕“文化、组织、战略”三个层面展开。改革序幕由一场高调的内部反腐运动拉开。在2025年3月3日的内部讲话中,赵燕措辞严厉地向内部贪腐宣战,要求所有涉事人员,无论职位高低,必须在3月31日前主动交代问题并提交辞呈,否则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此举的战略意图远超反腐本身。它是一次权威的重塑。然而,这种疾风骤雨式的整顿,在短期内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组织内部的恐慌、观望甚至运营停滞,部分业务决策可能因此延缓或中断,这无疑对第二季度的业绩造成了直接的冲击。

伴随反腐风暴的是一场彻底的管理层大换血。自年初以来,原首席科学家郭学平、业务副总裁樊媛、邹松岩等一批“老臣”先后离任,另有两位副总经理被调整为非高管序列。取而代之的,是一批以财务和风控背景见长的新任高管,如新任董事兼副总经理、财务总监汪卉,以及新晋董事陈玉鑫、于静。

通过这次人事洗牌,赵燕将权力牢牢掌握在与自己理念高度一致的团队手中,确保其改革意志不折不扣执行。她在内部讲话中“这个公司离开了谁都可以重新组织,唯一离不开的是我这个创始人”的强硬表态,就是最好的例证。

综合来看,赵燕回归后业绩的加速下滑,并非其改革的失败,而更像是改革必然带来的“J曲线效应”——在触底反弹之前,业绩会先经历一个更深的谷底。内部的剧烈动荡是主要原因。反腐运动和管理层洗牌,在短期内必然导致人心浮动、决策链条中断和执行效率下降,形成运营“真空期”。

外部市场的惯性和严峻的外部环境放大了改革的阵痛。华熙生物的内部改革,恰逢中国护肤品和医美市场进入增长放缓、竞争加剧的“内卷”时代。

这份最差半年报,是内部改革阵痛与外部市场寒冬双重压力叠加的结果。它反映了改革的巨大成本,却未能体现改革可能带来的长期收益。与其说是对赵燕回归的否定,不如看作是她为治愈华熙生物“增长后遗症”所开出的一剂猛药的必然反应。这场“刮骨疗毒”的代价是高昂的,但对于一家希望摆脱路径依赖、重塑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而言,或许又无法回避。

标签: 赵燕 业务 华熙 公司 生物 业绩 市场 护肤品 半年报 同比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