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飞
01
扩容梦,终结了
2022年国家发改委一纸文件,已经宣告了一批城市的扩容梦终结,近日国务院的一纸文件,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2022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文件中,明确提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
2022年中央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再次强调,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
最近,国务院发布的另一份重磅文件,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8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其中明确提到:
控制超大城市规模,合理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
此次不仅强调了要控制规模,还强调要纾解超大城市的非核心功能。
这让很多仍想着扩容梦的中心城市,更加没了希望,只能艳羡那些在2022年之前就实现扩容的城市。
2022年之前,有一批城市通过吞并其他城市,实现了城市能级的跃升。
合肥瓜分巢湖,成都吞并简阳,济南吞并莱芜,长春吞并公主岭。
此外,还有一些城市通过撤市设区扩大了城区范围,如青岛将即墨扩展成了市辖区,杭州将临安纳入了市辖区等。
有些事情,一旦错过就不再。
这句话成为了很多城市遗憾的注脚,包括西安、武汉、沈阳、郑州、南昌、太原、兰州等。
02
西安、武汉、沈阳、郑州、南昌、太原、兰州的遗憾
所有的中心城市,都有一个扩容梦。
比如 沈阳对抚顺下辖的一些区有想法,武汉合并鄂州的传言而时不时的冒出来。 南昌方面,有人建言,将丰城、高安、奉新、永修划归南昌。
兰州吞并武威、白银的热议,也没有间断过。
以上几个城市,还都只是民间的一些想法而已。而郑州、合肥、太原则是在政府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扩容念头。
郑州提出,要优先完成中牟、荥阳、新郑的撤县(市)改区,加快推进新密组团、登封组团、巩义组团建设,尽快实现全域城区化。
合肥提出要推动肥东、肥西、长丰与市区一体化发展,谋划推进县改区。
太原提出实质性推动阳曲、清徐撤县设区。此外,民间还在建议太原与晋中合并,以达到太原强省会的目的。
此外,民间一直热议广东划分为21个地市太琐碎了,建议部分城市合并。后来,就有人大代表正式提出了建议: 广州、佛山合并,深圳、东莞、惠州合并,汕头、揭阳、潮州合并,珠海、中山、江门合并,河源、梅州合并,湛江、茂名合并,肇庆、云浮合并。
还有南京合并镇江、苏州合并无锡(甚至常州),鄂尔多斯合并乌海,酒泉合并嘉峪关,长沙株洲湘潭,厦门漳州合并等。
合并梦最强烈的,当属西安。
西安吞并咸阳,这个梦做了二十多年,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
后来有人构想出了三分咸阳的思路,将咸阳主城区、泾阳、三原、兴平、礼泉划给西安。如同当年春秋时期三家分晋, 2011年合肥、马鞍山、芜湖三分巢湖一样。
但是,这个想法一直停留在议论中。2020年,有网友在政府平台留言板,咨询三分咸阳一事,得到中共咸阳市委督查室的回复为:
目前,我们在省市各类会议中未讨论过西安-咸阳行政一体化,所以更无西咸合并时间表。“三分咸阳“的说法,只有个别学者的一家之言,未进入到官方正式文件中。如有变化,我们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西安与咸阳的合并,之所以在民间长久热议,是因为这两座城市,从历史的纵向上看,同根同源,在历史上本就是一座城市。
西安与咸阳在中国历史上出圈,得归功于秦汉两大帝国。
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戎狄攻破镐京(西安)时没有诸侯援助,周幽王在战役中丧生,其子周平王被迫将都城东迁洛阳,随行护卫的有郑、晋等诸侯,还有负责给周天子养马的秦人。
秦人因为护送有功,周天子敕封为诸侯国,并将旧都故地封给了秦人。此举,既能达到赏赐功臣的目的,也让秦人帮助周朝,抵挡戎狄入侵。
晋级为诸侯国的秦人,赶走了戎狄,并定都雍城(今宝鸡凤翔区),后来随着秦国实力一步步强大,秦国的国君有了与山东诸国争霸的理想,一步步将都城东迁,秦献公迁都栎阳(今西安东北部的阎良武屯镇)。
秦孝公时期,通过商鞅变法,一扫过去几代人的贫弱,在战国七雄中一跃而起,秦人有了横扫八荒吞并六国的意图。而当时的栎阳已经无法满足秦国的战略野心,于是在渭河以北、九嵕山以南,建立了新的都城,山南水北为阳,新的都城定名咸阳,咸阳就此进入了中国历史。
秦国横扫六国之后,咸阳便是中国的都城。秦国灭亡之后,刘邦在楚汉争霸中胜出,一开始刘邦准备定都洛阳,被一个小人物娄敬劝阻,最终选择了更有安全保障的关中地带。
项羽一把火,将咸阳变成了断垣残壁,刘邦便在这废墟之上,在稍往南的长安县建立起了大汉的宗庙。新的都城便在咸阳残破的行乐宫基础上建立了长乐宫、未央宫,并将咸阳改名新城县,最终将新城县撤销并入长安县。
自此西安继承了咸阳的衣钵,西安与咸阳正式融为一体。换句话说,现在的西安源出咸阳,但咸阳在很长的历史中,成为了西安的一部分。《史记》对汉长安城的描述是:“长安,故咸阳也”。
新中国成立之后,咸阳也一度归属于西安,1984年咸阳地区改为咸阳市构成了如今的格局。
如今中央多份文件下发,这些城市的扩容梦,基本只能是梦,只能停留在民间热议中。
之所以从2022年以来,官方不断重申“严禁摊大饼”、“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严控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是因为过去一些年的无序扩展,让很多省会城市在省内如同一柱擎天般的存在。
本号今年5月份写过一篇文章从行政级别、省会首位度、省内老大与老二经济差距三个角度分析了内地27个省会与首府城市的话语权强弱。
其中提到,银川、长春两个省会的经济首位度均超过50%,也即宁夏、吉林一半以上的经济都装在了省城的口袋。
西宁也接近50%。
这些数据相当惊人,带来的结果便是,一省只有一城。
西安、哈尔滨、成都、拉萨、武汉的首位也超过了三分之一。海口接近三分之一。
以上这些省会与首府城市在省内毫无竞争对手,拥有极强话语权。
长沙、沈阳、合肥、昆明、贵阳超过四分之一。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地统计局
而从老大与老二角度来看,成都话语权太强了,GDP是省内老二的五倍以上。
成都等于5.41个绵阳,在四川省内是一柱擎天般的存在。
其次是长春,等于4.67个吉林市。
武汉等于3.41个宜昌,兰州等于3.08个庆阳,话语权也是相当强悍。
老大GDP是老二两倍以上的省城,分别是太原等于2.05个吕梁。山西第二城之前是长治,去年吕梁超了长治位居山西第二。
哈尔滨等于2.14个大庆,合肥等于2.64个芜湖,郑州等于2.5个洛阳,长沙等于2.98个岳阳,南宁等于2.03个柳州,海口等于2.44个儋州,昆明等于2.25个曲靖,拉萨等于2.13个日喀则,西宁等于2.2个海西州。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02
曲线扩容通道打开
官方虽然击碎了很多中心城市的扩容梦,却给出了另一种方案让中心城市曲线扩容,那就是都市圈和一体化。
意思很明确,想要做大做强,不要只想着行政区划扩容,但可以用市场的方式,也即合作的方式,曲线扩容。
过去两年,中央先后批复了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武汉都市圈、沈阳都市圈,支撑这些中心城市做强做大。
目前,国家级都市圈数量已经增至17个。
制图:城市财经;资料各官方网站与公开报道
此外,武汉在2023年2月份, 打破传统区划限制,在武汉与鄂州交界处,横跨两市,规划出了一个武汉新城。
长沙也是如此。
长沙规划的湘江科学城,同样横跨两市。
根据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发布的规划显示:
湘江科学城沿湘江南北展开,跨越长沙、湘潭两市,环绕长株潭中央公园,北靠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南融湘潭九华经开区。规划范围153.65平方公里,其中长沙95.5平方公里,湘潭58.15平方公里。
湖南省打造湘江科学城的目的在于,以此为基点,将长沙打造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这与武汉新城异曲同工,都是一方面推动产业布局,壮大自身产业发展,同时也满足自己的曲线扩容意图。
西安其实也在曲线扩容。
西安制定的《推进“北跨”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推进“北跨”发展空间规划纲要》等一系列实施方案,开启了北跨模式。
西安的北跨也是蓄谋已久。 2018年西安就提出了“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空间战略,实现跨渭河发展,打造渭河世界级滨水景观带,形成大西安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空间需求算是西安北跨的理由之一,更重要的点在于,渭北区域拥有良好的交通、土地、产业、人口条件,已经形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产业集群,渭北工业大走廊初具雏形。
在之前分析城市扩容路线的文章中,本号已经梳理过,中心城市现在 想要继续壮大自己的实力,现在只有三条路曲线扩容的路可走:
第一条,成都、西安、昆明模式,也即不断壮大外围区的产业,让外围区的短板补齐,从而整体上让自身的经济实力上一个台阶。
第二条,地铁延伸或对接周边城市。
中心城市通过地铁延伸或对接周边城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曲线扩容。
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就是广州。
广州是中国内地最早有地铁延伸到周边城市的城市。
广佛同城之下,广佛线(佛山地铁1号线),早在2010年11月3日就开通了运营。之后又有佛山地铁2号线与广州地铁7号线。未来还有广州地铁11号线。
推进了十多年的广佛同城,目前两座城市的地铁,已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2021年1月2日
此外,正在研究当中的广州地铁28号线将串联广州与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7个城市。
武汉的地铁也已经延伸到了鄂州。
南京方面,地铁S6号线延伸到了镇江句容。
起于南京马群站,终至句容站,全长43.7公里,设13座车站(南京段8座,句容段5座)。
正在建设的S2号线将延伸到安徽马鞍山,S4号线将延伸到安徽滁州,S5号线将延伸到扬州。
上海的地铁早已经延伸到了苏州昆山。北京地铁22号线明年开通,将延伸到廊坊。
深圳的地铁早已经谋划对接东莞,未来大概率会延伸到惠州。
第二条,武汉、长沙模式。其实就是深圳模式。
深圳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版图,早就不够深圳的产业发展,于是深圳多年前就与汕尾合作,搞出了一个深汕合作区。在不破坏行政区划的原则上,通过与临市合作的方式,壮大自身的产业。
然后慢慢从合作过渡到全权代管。现在,深汕合作区的居民全部转为深户。这也就意味着,管理权归深圳,人事权归深圳,经济统计归深圳。
2018年深圳就全面接管了深汕合作区,表面上仍是合作区,实际上已经是深圳的地盘,其GDP、财政收入、人口早在2017年三季度就纳入了深圳版图,成为了深圳第11区。
武汉的长江新城、长沙的湘江科学城,同样也是与鄂州、湘潭合作,从合作到全盘接收,一步一步来。
原创不易,辛苦动一动你的小指头,在文章右小角点个在看、点个赞。欢迎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
转载、广告投放、加读者群,加微信:593594349(备注来意,否则不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