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钉钉,变大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周琳 牛刀财经 时间:2025-09-02 14:56:30
钉钉试图在 AI时代重夺行业话语权。

文丨牛刀财经 毛雨

现年48岁的无招(陈航)回归钉钉后发火了。

事件的起因是陈航与一个产品项目组讨论至深夜,在提出修改意见后,包括项目负责人在内的成员未及时跟进,使陈航对考勤与考核机制发火,引发部分员工在社交媒体上讨论。

在协同办公的领域中,钉钉曾借助阿里生态资源,成为众多企业办公的不二之选,一路高歌猛进。然而当行业踏入精耕期,竞争愈发残酷,钉钉却逐渐举步维艰。

如今创始人陈航携刮骨疗毒式改革回归,一边大刀阔斧精简组织、重塑产品,一边押注AI转型试图破局。

这场关乎生死的自我革命,究竟能否让钉钉挣脱大公司病的泥沼,在AI时代重新夺回行业话语权?

C端B端两头难

当互联网行业红利从高速增长的流量红利期进入存量竞争的精耕期。钉钉作为阿里集团ToB业务核心入口,暴露出典型大公司病,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战略迷失。

先看钉钉早期的战略,早期的本质上是精准把握了阿里生态资源与ToB市场需求的契合点。

依托阿里积累的千万级中小企业客户资源,借助淘宝商家后台、支付宝企业服务入口等流量渠道,短短3年,钉钉企业用户便突破500万。

2019年之后,钉钉通过推行免费打卡免费视频会议等策略,快速抢占协同办公市场空白,当年用户规模突破3亿,成为行业内的现象级产品。

而这期间,也是阿里大生态扩张战略的阶段,收购口碑、饿了么等业务,试图打通线上流量-线下服务闭环,构建本地生活帝国。

而钉钉的增长增长本质上是依赖阿里生态圈的扩张,这必然让钉钉的发展产生路径依赖,错误地将业务版图扩张等同于竞争力提升。跟随阿里集团生态扩张节奏,却忽略自身核心能力的锻造,为后续战略迷失埋下隐患。

在阿里生态协同要求下,钉钉被迫承担连接生态内多业务角色,陷入既要发力C端社交、又要深耕B端协同的两难决策困境。

为进军C端社交赛道,钉钉推出钉钉圈子职场人脉等功能,试图与微信、企业微信争夺用户社交时长。但因缺乏社交基因,且未精准对接用户真实社交需求,这些功能上线半年日活用户不足百万,最终沦为无人问津的僵尸功能。

与此同时,为满足阿里生态内电商、本地生活等业务协同需求,钉钉不断增加电商订单同步饿了么企业团餐等功能入口,致使产品界面愈发繁杂。

这种功能的无序叠加,使钉钉错失B端核心场景突破机会。

当飞书专注智能会议多维表格等高效协同工具、企业微信深耕私域运营+客户管理场景时,钉钉因资源分散,未能在任何核心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陷入样样都有、样样不精的尴尬处境。

陈航临危受命

钉钉的战略问题,跟内部管理有分不开的关系,创立初期,在陈航带领下,如同办公领域的瑞士军刀,精准高效解决C端的各类办公难题,堪称效率神器,而事情的转折发生在2021年。

当时面对华为云、腾讯云等对手的竞争压力,阿里开启了云钉一体战略,将阿里云(底层技术)和钉钉(应用入口)捆绑,希望实现抱团增长、提速商业化,由于跟集团理念不合,陈航选择离职,此时叶军接手开始执行集团战略。

这种战略的执行,让钉钉逐渐变成为了应对TOB市场,而堆满繁杂功能的百货市场货架,产品灵魂逐渐消散。

用户对钉钉的不满首先体现在界面设计上。有用户统计,钉钉首页能直接点击的按钮多达32个,加上隐藏在浮层和子菜单里的,功能入口总数近百个。

例如发起审批流程,使用者需在十几个分类中艰难查找模板,点击三四次菜单才能找到对应入口,操作极为不便。

更严重的是,功能数量虽不断增加,却未能真正解决用户核心需求。从基础考勤功能,到复杂的低代码开发、AI助手,钉钉先后上线200多个功能,但实际使用效果不佳。

随着用户体验恶化,高端客户开始流失。2023年,小鹏汽车宣布弃用钉钉,转投飞书。据内部人士透露,根本原因是钉钉无法满足汽车研发定制化需求。

小鹏想打通车辆测试数据与协同系统,钉钉因API接口开放度低,开发周期长达3个月,而飞书仅用1个月就完成对接。

钉钉引以为傲的AI客服,虽官方宣称将客户满意度从30%提升到80%,成本降低90%,但实际用户抱怨不断,效果与宣传大相径庭。

可以看出,钉钉迷失的本质,是数据崇拜取代了用户价值。前产研负责人元安离职时,在万言书中表示:公司内部真正做事的人减少,推诿拖沓现象增多。

面对失控局面,阿里紧急请回创始人陈航,期望他能带领钉钉重回正轨。

陈航回归后迅速行动,狠抓考勤纪律,规定9点上班,中午13:15后必须进入工作状态,禁止上班摸鱼刷小红书等行为;对产品大刀阔斧改革,简化首页按钮,推出AI表格等傻瓜式工具;调整组织架构,削减纯管理岗位,要求工程师亲自编写代码。

然而,这些举措看似雷厉风行,实则只是刮骨疗毒的应急手段,并非根治问题的良方。据内部人士透露,陈航改革虽能暂时缓解部分问题,但钉钉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

例如,钉钉AI表格虽宣称能让企业轻松搭建业务系统,但在实际复杂场景测试中,仍需用户多次手动调整,远未达到理想的智能搭档水平。

有行业专家指出,钉钉根本问题在于丢失用户第一初心,陈航虽能找回狼性,但能否让钉钉重新将用户需求放在首位,才是决定其在AI时代能否翻身的关键。

能打赢AI这一仗吗?

2024年,阿里集团将用户为先、AI驱动定为未来三年核心战略。作为阿里ToB业务关键入口,钉钉的AI化转型从可选项变为关乎生存的必答题。

在AI重构协同办公赛道的当下,钉钉、飞书、企业微信三大巨头竞争,已从功能数量比拼升级为AI能力较量,钉钉转型之路承载阿里在B端市场的AI雄心,但这条路,可不好走。

叶军时期,钉钉虽推出AI客服、AI听记等零散功能,但多停留在工具级应用,未形成体系化能力,核心原因之一就是钉钉AI能力无法满足业务定制化需求。

为扭转局面,陈航回归后,将钉钉AI转型列为组织最高优先级,推出AI原生重构计划,从产品、生态、技术三方面发力。

产品层面,去年下半年钉钉OneAI助手上线,整合多项功能,支持自然语言生成复杂报表、自动识别审批流程漏洞,显著提升企业报表制作效率、降低审批错误率。

针对行业场景,钉钉推出专属AI解决方案,如制造业的AI生产协同模块,助力企业提升生产调度效率、减少库存周转天数。

生态层面,钉钉通过开放策略弥补短板。2025年初启动AI生态伙伴计划,吸引众多AI企业入驻,推出各类AI插件。

虽然已经做出了很多转向动作,但与飞书相比,钉钉生态开放仍显保守,审批流程长、开放接口有限,难以满足企业AI定制化需求。

飞书凭借字节跳动AI技术积累,形成全场景AI协同能力;企业微信依托微信生态流量红利,将AI与私域运营深度融合。

同时,钉钉过往产品体验下滑,使不少企业对钉钉AI能力持观望态度。尽管钉钉推出AI效果承诺计划,但参与企业占比远低于预期。

所以当下钉钉的AI转型,是一场补短板与建优势的双重战役。目前虽取得阶段性成果,2025年Q1AI相关收入占比提升,但距离成为AI时代协同办公标杆仍有很大差距。

所以,钉钉AI转型是马拉松长跑,能否突破组织惯性与产品积弊,将决定其在重构后的赛道中的生死存亡。

正如马云所说,从今天来看,未来的20年,AI时代所带来的巨大的变革,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这场AI赌局,钉钉必须倾尽所有。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