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纪德
编辑/子夜
今年以来,对外贸人来说,外部环境可谓风云变幻。
但中国外贸顶住了,不仅整体规模上了新台阶,而从现在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头部外贸平台也实现逆势增长。
近期阿里发布的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即便4-6月间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全球最大的B2B外贸平台阿里国际站订单量同比大涨30%,GMV同比增长16.4%,均逆势保持快速增长,给中小外贸企业带来更多全球生意。
支撑这些数字的,是中国外贸企业的灵活与韧性:在珠三角的车间内,工人们加紧完成海外客户早早下达的圣诞订单;一位三年前曾面临订单瓶颈的东莞商家,如今已将服装印花设备卖向东南亚、南美和中东市场;还有一位年轻创业者,靠着AI捕捉到“丑鞋”这个海外商机,成功打开小众赛道。
海关总署8月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5.7万亿元,同比增长3.5%,保持向上势头。
说到底,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完全替代“中国工厂”带来的效率和灵活。
卖家们一边赶工交货,一边不断开拓新市场、新客户。他们借助阿里国际站这样的平台,稳稳地接住了全球市场的变化和机遇。
即便国际贸易的洋流风向变幻,中国外贸企业依然能够准确校准手中的罗盘。
1、今年二季度,再造一个外贸“新旺季”
2025年第二季度,阿里国际站的订单不减反增。
这背后其实是国内大量中小外贸商家一起努力、共同增长的结果。
往年6月不算旺季,但今年不一样了。首个“外贸618”一下子带火了很多卖家的生意,成了一个小爆点。
这时候的珠三角热得像蒸笼,但在东莞宏晋实业的车间里,工人们穿着短袖、忙得满头大汗,正加紧包装一批批圣诞拉炮。
很多人都没预测到,欧美买家比往年早了两三个月,就开始要囤冬天的圣诞用品了。
宏晋的总经理卢斌表示,车间刚完成英国客户的圣诞拉炮订单,生产线上又马不停蹄地启动美国市场的麋鹿主题礼盒生产。
订单来得比往年更早、更急。“往年圣诞订单至少七月启动,今年五月底询盘就开始涌来。”据卢斌介绍,一位自2023年起持续合作的老客户,仅在本次“外贸618”期间就订购了价值20万美元的圣诞产品。
其实不止宏晋,很多工厂今年6月都忙得热火朝天。也正是这些商家一起发力,让阿里国际站6月订单增速直接冲到了42%,推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外贸618”。
订单为什么突然这么旺?
其实不仅仅源于海外卖家提前囤货,更深层的原因是——欧美市场的消费习惯正在悄悄改变。
“多品类、小批量、快速响应”,传统大批量、长周期的供应链模式难以适应,而阿里国际站上的中小外贸商家,恰恰特别擅长这个——小单快返、柔性定制。这种“灵活度高、反应快”的能力,正好撞上了海外市场的新需求。
车允文在阿里国际站上卖猫窝,她对这一点感受特别深。
她的客户之前吃过亏——找的越南工厂包装做错,导致赔了好几万美元。但她靠着严格质检和流程把控,硬是做到了零失误,客户信任度越来越高。
她早早将目标市场锁定在欧美等养宠需求旺盛的地区,这些地区对宠物用品的需求旺盛,且极其看重供应链的确定性和服务响应。
她合作的无锡工厂已有20多年经验,打样师傅技术精湛,连西班牙客户特别挑剔的要求,第一次打样就能做到位。
“目前,还没有国家的工厂能完全替代中国的工厂。”她笃定地说。
中国制造业不仅人才密集、产业链协同高效,更重要的是——中国卖家愿意“卷服务”:免费打样、快速响应、灵活订单,甚至帮客户做需求分析和产品迭代。
海外买家已被“惯坏了”:只要有订单,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中国供应商。
现在的竞争,不再只是价格厮杀,更是深度服务、响应速度与供应链韧性的全面比拼。也正是靠这些综合实力,让中国外贸企业在这个夏天持续爆单。
2、帮商家“闯世界”,拓展全球多元市场
阿里国际站今年明显加大了帮商家“闯世界”的力度。
2月,国际站推出“八先过海”计划,宣布全年投入翻倍,重点瞄准欧洲六大市场,同时加大对新兴市场的支持,帮商家更精准地匹配海外买家。
仅两个月后,其迅速组建多个专项小组,直接去全球各地跑市场、调研需求、帮商家对接订单。
这些投入正在见效。越来越多中国商家在欧洲、拉美、中东市场实现了快速增长。
做服装数码印花的卖家张伍林就是这样。她在阿里国际站上主营个性化设备定制和耗材供应,如今年销售额已经做到了7000万元。
但在这之前,她也曾卡在瓶颈里——早年几乎全力押注美国市场,但是后来她发现,东南亚市场的潜力远超想象:“像墨盒这类产品,欧美客户一般一次就订两三百个,但印尼客户动不动就订两三千个。”
而在泉州鞋靴产业带的97年大学生创业者刘世奇,他原本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占到了80%,4-6月他加速拓展多元市场,目前欧洲市场的份额已经占到了40%。
阿里国际站卖家刘世奇
刘世奇说,在快速布局欧洲市场这件事上,他主要做了2件事。
首先,在选品上,依托阿里国际站AI去调研欧洲客户对拖鞋品类的偏好、买家特征等,研究整个欧洲的关键词数据,并据此去做新品设计和改款。
其次,借助阿里国际站提供的AI智投功能,大大降低了全球多市场营销的难度,刘世奇从去年开始就把40%的营销成本投向了欧洲,4-6月,他把全部的营销投入都砸向了欧洲市场,快速打开了局面。
阿里国际站“抢出口”的节奏越来越密。来看一组数据:今年4月,阿里国际站欧洲市场订单规模增长53%,法国增速更是超过三位数。
不得不说,面对外部环境的冲击,阿里国际站在美国市场保持稳步增长和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在欧洲、中东、亚太等多元化市场的投入,给了中小商家强大的支撑,也让他们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
3、用AI,再造一个外贸“新市场”
新的数字化贸易秩序也已经开始建立。阿里国际站总裁张阔预计,未来全球贸易这一30万亿美金产值的巨大产业,至少应该由AI带来10%以上的增长。
就拿最基础的“商品搜索”来说,AI已经带来了很明显的变化。
以前买家搜“AR Smart Glasses”,系统只会机械匹配标题或详情里有这几个词的商品。
那时候商家之间比的是什么?是谁关键词堆得多、铺得广,谁就更容易被看到。
而现在不一样了。AI像个真正懂行的“采购助理”,会努力理解买家一句话背后的真实意图。
比如,当买家输入:“Lightweight Smart Glasses with UV Protection and iOS Compatibility”(轻便、防紫外线、还能兼容iOS的智能眼镜),哪怕这句话再长、再具体,AI也能拆解出核心要求,再去匹配商品。
即使卖家标题里没写“Lightweight”,只要商品符合,也有机会被推荐。
这个能力,来自阿里国际站今年8月刚刚上线的AccioAgent版。
作为“全球首个会做生意的Agent”,它极大地提升了海外买家的自动化采购能力,大大降低了全球贸易的门槛,将为中国外贸企业再造一个“新市场”,带来更多新订单。
ACCIO的首页
而对商家来说,这完全改变了以前的运营思路——你再也不用费尽心思猜买家会搜什么词,也不用拼命堆关键词了。只要你的商品足够好,AI会帮你找到对的人。
这还只是AI赋能的一个小侧面。
在卖家这一端,阿里国际站的AI工具,从快速上架商品、自动接待买家,到智能营销和合规管控,AI已经能实现全链路“半自动”运行,甚至能实现跨境订单无人值守、自动达成。
效果是实实在在的。从去年到今年7月,阿里国际站上Token(相当于“AI用电量”)的使用量增长了44倍,说明越来越多的商家正在用它辅助经营。
高考英语30分,这在传统概念里,做外贸一定不是上选。但三线小城邢台的姜玺偏偏不信邪,结果入门一年亏损近70万。痛定思痛三个月后,姜玺决定再赌一把,这次他遇上了阿里国际站新推出的全流程AI。
姜玺用AI分析市场、作图、发品、取标题,也用AI翻译、接待客户、回邮件,甚至用AI推广商品。
短短5个月时间,AI就让姜玺在外贸圈站稳了脚跟。加上年单,公司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了1200万元。他说:“很大一部分的增长都要归功于AI的应用”。
潮汕商家方泽夫则是阿里国际站AI工具的第一批用户。他透露,现在30%的生意都是AI帮他谈的。
说到底,AI正在让中小商家以前不敢想的外贸“自动驾驶”变成可能。它降低的不仅是人力成本,更是参与全球贸易的门槛。
目前,阿里国际站AI工具已经服务超过14.2万商家——而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
放眼整个跨境电商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也变化莫测。在这种背景下,AI无疑成了阿里国际站转型升级的一股核心动力,就像给一台正在高速行驶的赛车换上了更智能的引擎。
当然中国商家也需要根据AI电商的新范式,改变自己的经营逻辑,拥抱这场AI变革,抓住技术红利。为此,张阔近日也从货架场、业务场、营销场和履约场,向商家深度拆解了AI时代电商运营的最新方法。
阿里国际站总裁张阔
无论是工厂、贸易商、品牌商还是想转型外贸的国内商家,AI都能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把出海的通路进一步打开。在张阔看来,“AI的价值,就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机会做全球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