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东数西算”协作具像化,“AI+科研”赋能产业迭代升级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陆辰风 文汇报 时间:2025-09-01 14:25:37



在刚刚落幕的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一款代表“东数西算”协作的行业大模型备受瞩目——无相智研科研大模型AI平台,背后凝结了北京、上海、贵州等多地的研发力量。

据悉,无相智研科研大模型AI是一款跨学科科研学术大模型及一站式科研服务平台,覆盖医疗、生物医药、先进材料、能源、高端制造、环境、信息技术、农业、空天、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提供垂直类模型与定制化解决方案。由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领衔,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团队共同参与研发。


传统科研依赖经验驱动,面临资源获取难、信息整合效率低、研究周期长等挑战。无相智研平台则秉持“智慧-实用-探索”理念,通过整合科研数据集、知识图谱和AI智能体,跨学科领域提供高效解决方案。首创了文献矩阵提取和多文献对话解析,可以生成动态知识图谱,揭示研究空白与趋势预测。在实验写作场景中,平台还支持实验设计、代码生成及图片查重,显著缩短了文献解析时间,优化科研全流程,成为科研人员的“智能协作者”。

郑纬民介绍,斯坦福大学《2025年AI指数报告》称,去年全球AI市场规模已突破390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8万亿美元,美国和中国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双引擎,中国AI产业在2024年已超过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可以说,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下,科研是AI应用方向中潜力最为巨大、需求最为迫切的领域之一。

据介绍,无相智研平台未来也将面向多领域开发垂直行业模型,构建“数据-知识-决策”全链条智能基础设施,推动“AI+科研”新模式。平台将进一步提供科研项目存储、成果匹配及转化等服务,具备强大算力支持、一站式科研服务、高效算法模型、跨学科融合及成果快速转化等优势。

无相智研项目负责人黄柯表示,在AI市场高速增长的当下,平台模型不应盲从通用模型的路径,而是要聚焦行业痛点,强调垂直领域的深度价值,通过数据要素驱动实现科研范式的理性变革,才能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

“AI创业的黄金时代正在开启,”无相智研项目组专家一致认为,在细分赛道建立生态壁垒的企业将重塑未来竞争格局。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