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 谢宇野 8月14日,深圳市海洋科技(大鹏新区南澳)创新测试平台在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畲吓湾海域正式揭牌投用。该平台是一个集科研测试、成果转化、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开放式海洋公共试验场,它的启用标志着深圳在打通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方面,再添一重要公共服务“利器”。
深圳市海洋发展局、市科技创新局、大鹏新区等政府单位领导,以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十余家涉海高校和企业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面向全国开放,打造一流海洋技术“试验田”
据悉,该创新测试平台位于大鹏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范围内,是规划中的大鹏湾海洋试验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开放共享为核心理念,面向全国所有涉海科研机构及企业开放试验预约,旨在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真实、稳定、便捷的“试验田”。
平台硬件设施完备,测试能力全面。其规划的测试海域环境稳定,并配有完善的码头设施,能够支持海洋原位仪器、水下智能装备、小型无人船艇、感知探测设备等各类水面及水下仪器的实地测试与性能验证。这对于海洋装备、海洋生物、智慧海洋等前沿产业而言,是一个能够进行关键技术验证和产品孵化的关键基础设施。
它的建成投用,将有效帮助涉海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创新企业,大幅降低在产品研发阶段进行海试的成本与时间,从而显著提升其创新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构建完整生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该平台的建设,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物理测试空间,更致力于构建一个完整的海洋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自今年4月以来,在市、新区主管部门指导下,南澳办事处联合多家顶尖科研院所,在制度建设和硬件升级上协同发力,并同步发起成立“深圳市海洋科技(大鹏新区南澳)讲堂”,为科研成果展示、技术信息交流和产学研对接提供了常态化平台。
平台的落成,将有力促进“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形成,并为企业提供从“技术研发—测试验证—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通过这座桥梁,科研机构的“最强大脑”、企业的市场需求与政府的政策支持得以紧密联结,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南都观察:一个“中试平台”背后的海洋雄心
南澳创新测试平台的启动,看似只是深圳庞大海洋战略中的一个环节,但它恰恰点在了海洋科技产业化最关键、也最困难的“穴位”上——中试验证环节。这个平台的价值,远超一个普通的测试场,它是一个精心设计的产业“加速器”和生态“孵化器”。
首先,它精准破解了海洋科技转化的“死亡之谷”。 在科技创新领域,从实验室样品到成熟产品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死亡之谷”。对于海洋科技而言,由于海试环境的复杂性、高成本和高风险,这个鸿沟尤为巨大。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正是因为缺少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真实环境测试平台,而最终“沉睡”在实验室。南澳这个公共、开放的测试平台,恰似一座坚实的桥梁,帮助创新成果安全度过“死亡之谷”,真正走向市场。
其次,它体现了从“单点创新”到“生态构建”的思维转变。 平台的建设思路,并未停留在“硬件”层面,而是同步规划了“蓝海对话”交流机制、“企业点题-专家解题-政府破题”闭环机制等“软件”配套。这表明决策者深刻理解,创新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个生态系统。通过制度设计,平台将技术、人才、资本、市场、政策等创新要素高效地链接起来,旨在形成一个自我循环、持续进化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最后,它是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务实落点。 宏大的战略目标,需要具体而微的行动来支撑。相比于建设大型科研母港等“大开大合”的旗舰项目,南澳测试平台更像是一个“精耕细作”的务实之举。它直接服务于产业一线,解决企业最迫切的需求,体现了深圳发展海洋经济“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的战略智慧。正是无数个这样精准、务实的平台,共同构成了深圳迈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坚实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