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亲手拼装能腾空的超轻飞机吗?想培育来自太空的神秘种子吗?在承载着上海人三代科普记忆的思念路科学会堂里,一个专为青少年打造的科学实验屋项目首期亮相。
今天上午,由市科协和市科委共同主办的2025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仪式和主场活动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随着围绕“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 主题的2000多项科普活动席卷全市各个角落,走进上海科学会堂实验屋,沉浸式拨开科学硬核,将成为打开孩子们“科学心门”的又一把闪亮钥匙。
科普事业“活化石”迎来新视野
回溯上海科学会堂的历史,这里本身就是上海科普事业的“活化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科学会堂去看露天科教电影,成为无数中年人童年的“科学启蒙第一课”;后来开办的学科学、学文化夜校,又为时代求知者搭建了成长阶梯。如今,面对青少年对“动手做科学”的迫切需求,上海科学会堂亟需打造一个常态化平台,让老建筑跟上新时代,让科普从“被动听”变成“主动玩”。
此时,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杰出人物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陈凯先,主动将数万元奖金捐赠给市科协,明确希望用于青少年科普活动。双方不谋而合,这份“以奖反哺”的初心恰如支点,写满申城科学故事的上海市科学会堂,迎来了面向青少年开辟“沉浸式、专业化科普”的新空间。
今天的启动仪式上,中科院院士陈凯先亲临现场正式发布“科学实验屋”项目,并对青少年提出希望和寄语。据介绍,“科学实验屋”自2025年9月起,将定期发布活动信息,每个双休日邀请6~14岁青少年步入上海科学会堂,体验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互动实验,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魅力。
不搞“千篇一律手工课”
和市面上常见的科普活动比,上海科学会堂“科学实验屋”项目的“与众不同”藏在细节里。据上海市科普事业发展中心主任俞奕介绍,上海科学会堂“科学实验屋”项目,不搞“千篇一律的手工课”,而是依靠上海市科协数百个专业学会的学科实力,为孩子们打造能触摸到前沿学科的科学实验小天地。
例如,和航空学会合作开发“超轻超能飞小飞机”课程,让孩子亲手调试机翼、见证起飞瞬间;联合宇航学会打造“迷你探测卫星”模型,还特意加装仿真遥感装置,孩子能通过屏幕看到卫星“传回”的画面,直观理解遥感原理;甚至携手农科院带来真正的太空种子,从播种到浇水,让孩子们全程观察“太空来客”的生长变化。
目前,“科学实验屋”项目已为今年下半年的每个周末,备好了50多项科学实验“菜单”,每月都有新主题,帮助家长们破解“周末带娃去哪涨知识”的难题。从操控无人机到组装创意动力小车,每个项目都有学会专家亲自把关,既充满“玩家”的动手乐趣,又有“专业”的科学含金量。比如,卫星模型虽不是1:1复刻,但关键原理和结构完全贴合专业知识,让孩子在动手中不知不觉掌握科学概念。今天上午,“科学实验屋”项目发布当天,即面向青少年开展科学实验和互动体验活动,空气大力士、克拉尼图形、探究风的形成等专业知识,一下子变得好玩起来。孩子们在玩一玩中开启创新思维,在动一动中找寻科学答案。
不止“多一个活动场地”
“上海市科学会堂开辟科学实验屋项目,远不止给孩子们‘多一个活动场地’。”上海市科协科普部部长富晔告诉记者,对科学会堂来说,它是老建筑的“焕新密码”,让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场所,成为新时代青少年的“科学打卡地”;对上海科普事业而言,它探索出了“学会资源+公益平台”的新模式,将航空、宇航、农科院等学会专业力量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科普内容。当孩子们走进上海科学会堂,亲手让小飞机升空、看着太空种子破土而出时,那种“我能做到”的成就感,就是一颗颗科学兴趣的火种,与这座城市的科学文脉融为一体。
随着,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正式启动,一场遍布申城角落的科普盛宴全面展开。整个9月,从市级主场到街镇社区,从科研院所到企业园区,从线上直播到线下互动,由1个主场活动、4周主题活动、5大系列活动及N个特色活动构成的科普月矩阵,将马不停蹄送来无数个快乐而有趣的科学日常,并激活无数块生活中鲜为人知的科学拼图,让都市生活因科学和科普而更加生动、有味。
原标题:《上海科学会堂 “科学实验屋”首亮相 2025 年 “全国科普月”今启幕》
栏目编辑:马丹 题图新民晚报摄影记者 陶磊 新民晚报摄影记者 陶磊
作者:新民晚报 马亚宁 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