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中国互联网广告数据报告》日前发布,其中电商广告以 28.15% 市场份额领跑互联网广告行业,视频、图文信息流广告分别以 18.03%、17.81% 紧随其后,而且都保持高速增长。这不但指向广告与电商融合的行业趋势,也暴露出行业痛点:前十大平台收入超百亿,头部电商平台把中小平台的生存空间挤得很厉害;用户流动性也因为广告变得更强,43% 的广告主因为过度依赖效果广告流失用户,品效失衡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面对头部挤压与品效失衡的双重挑战,有鱼生活却只用两年就积累了 4000 万用户,它这种差异化的运营思路,不仅契合报告里 “内容化、沉浸式” 的行业趋势,还为广告电商破解生存难题提供了有实际价值的参考案例。
广告电商的行业语境与模式创新必然性
2024 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达 6508.63 亿元,同比增长 13.55%,电商广告的主导地位,更进一步证明了 “交易场景 + 广告变现” 的价值。而信息流广告的增长,也说明用户注意力正在融入内容消费 —— 用户注意力从 “被动接收” 转向 “主动选择”,这其实也推着广告电商必须跳出 “流量灌输” 的思维,这就为有鱼生活的主动参与模式打下了需求基础,用户不再被动看广告,也为广告电商的内容化转型做好了铺垫。
同时,行业里的隐忧也越来越突出。头部平台靠着流量、技术垄断资源,中小企业只能 “依附巨头或者找新出路”;效果广告的短链化,让企业落入 “重短期 ROI、轻品牌” 的误区,用户粘性也跟着下降。这些痛点催生出创新需求 —— 需要一套能平衡 “用户体验、广告主效率、平台收益” 的机制,有鱼生活的模式设计,正是对这个需求的探索。
图片来源网络
有鱼生活的三层运营架构解析
有鱼生活没有照搬传统广告电商的单一模式,而是搭建了 “广告分佣 + 消费补贴 + 文化数据 IP” 的三层体系,既呼应了行业趋势,也形成了自己的竞争壁垒。
广告分佣这块,核心是把 “被动接收” 变成 “主动参与”。传统广告里用户没什么收益,抵触情绪很强;有鱼生活通过 “时间换收益” 的方式,让用户用碎片化时间看广告就能得 “贡献金”,还能兑换商品费用;不过这种 “时间换收益” 的关键,在于用户能不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贡献金的价值 —— 要是能兑换的商品不够实用,用户的参与热情很容易降温,这也是有鱼生活之后要持续优化商品池的核心逻辑。广告主借助 AI 算法精准触达用户,平台靠流量变现赚钱,形成了三方共赢的局面。
而贡献金体系,让 “消费和补贴” 形成了即时闭环。不像传统电商的积分门槛高、还容易过期,有鱼生活的贡献金没有门槛,用户每笔消费都能拿到贡献金,而且贡献金和真实交易流水绑定,能直接兑换商品,直观体现出 “消费就有补贴” 的特点。
文化数据 IP 则是有鱼生活的差异化亮点,平台开发了《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以及悟空、哪吒等 IP,还和周六福、天舶合作推出联名商品,比如 “哪吒 × 唐卡”“玉上竹节” 首饰。“文化数据 IP + 实体商品” 的组合,提升了商品的附加值,也打造出了沉浸式场景 —— 文化 IP 的赋能不只是 “贴个标签”,更重要的是让商品成为文化的载体,这种 “情感链接” 其实能帮中小平台弥补品牌力不足的短板,毕竟用户对有文化共鸣的产品,往往更愿意多一份信任,也愿意接受稍高的价格,用户买商品时还能接触到文化故事,正好契合 “沉浸式体验成增长引擎” 的趋势。
图片来源网络
模式运行的价值逻辑
有鱼生活的用户增长和商业价值实现,虽然逻辑很清晰,但也反映出中小平台普遍面临的挑战。
在商业价值方面,有鱼生活靠多元营收来抵抗风险:营收包括广告分佣、商品销售佣金、文化数据 IP 授权费,2024 年部分行业广告收缩时,有鱼生活靠着文化数据 IP 授权和商品佣金,还是实现了营收增长。多元营收的本质是 “减少对单一业务的依赖”,对中小平台来说,这种 “分散风险” 的策略,比追求短期高收益更重要,尤其是在广告市场波动的时候,能避免因为某块业务收缩就陷入困境。
同时,有鱼生活也面临不少问题:贡献金的兑换规则有点繁琐,新用户得花时间理解;商品里高端品类比较少,主要是日用品、美妆;品牌知名度也比不上头部平台,这些都是中小平台在资源整合、品牌认知建设上的局限。这些问题,其实是中小平台 “资源有限” 下的必然选择 —— 优先把用户增长和核心模式跑通,可能会暂时牺牲一些体验细节,但随着用户规模扩大,简化规则、拓展品类会成为留住用户的关键,不然很容易出现 “增长快但留不住人” 的问题。
《2024 中国互联网广告数据报告》显示,广告电商未来会更看重 AI、沉浸式体验和生态平衡。有鱼生活的模式虽然不算完美,但它证明了只要中小平台能抓住行业痛点、做到安全合规、尽力做好用户价值,也能在广告电商领域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转载须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