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智能激光开微槽装备能实现汽车芯片精密制造的国际领先水平!”
“通过交叉干扰消除技术,可让车载音频实现个性化3D声场体验!”
8月28日,第十届“创客中国”汽车再制造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于重庆潼南举行。从全国22个省(区、市)、183个企业和创客团队项目中脱颖而出的35个项目“潼”台竞技,带来汽车再制造领域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展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就在同一天,“走进潼南·潼创未来”投资贸易合作大会召开,西部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科技赋能产业转型、再生铝生产、汽车芯片及精密零部件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产业化等14个项目集中签约,涵盖汽车后市场、数字经济、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多个领域,为潼南构建汽车再制造产业链、生态链再添砝码。
两大重点活动同时在潼南举办,以赛促创新活力、促供需对接、促“四链”融合、促企业融通,助推潼南向着“中国第一汽车后市场”的目标加速迈进。
连续举办赛事
借力“创客中国”发掘优质企业、推动成果转化
第十届“创客中国”汽车再制造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签约仪式。
8月29日,第十届“创客中国”汽车再制造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在潼南圆满收官。本次大赛由工信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和重庆市经济信息委、潼南区政府联合主办,以“汽车再制造·潼力创未来”为主题,聚焦汽车拆解、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智能网联车载系统等核心领域,吸引全国22个省(区、市)的183个项目参赛,较去年增长近45%,创历史新高。
晋级决赛的20个企业组项目和15个创业组项目经过角逐比拼,最终,“安声——打造汽车多场景沉浸式声学体验”项目凭借交叉干扰消除技术与车载独立音频分区技术斩获企业组一等奖;“汽车芯片及精密零部件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产业化”项目以国际领先的智能激光开微槽装备摘得创业组一等奖。此外,新能源汽车电池降温技术、CCD智能检测设备、锂电池再生技术等获奖项目,全面覆盖汽车再制造细分领域。
这已是潼南连续两年举办该项赛事。为什么潼南要花大力气举办赛事?从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董晓鲁在颁奖典礼上的致辞,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董晓鲁表示,“创客中国”大赛十年间已汇聚超20万个优质项目,近三年通过“直通车”政策认定372家专精特新企业、153家“小巨人”企业。而潼南依托产业基础与创新场景优势,已成为汽车再制造领域生机勃发的热土,发掘优质企业、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以本次赛事为例,潼南本土企业贝思远新能源“创新驱动——启动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棱镜能源科技“锂电池再生—步法碳酸锂零碳智造工程项目”在大赛中崭露头角,分获企业组二、三等奖,就地转化将更好赋能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潼南做好了规划与顶层设计,赛事对产业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兼再制造分会会长罗健夫表示,绿色、智能、低碳是发展潮流,制造业需顺应趋势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结合编制“十五五”规划,做好针对性规划与顶层设计。
加速产业链聚集
合作大会拉动项目投资补链、强链
汽车后市场及相关产业究竟前景如何?
“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我对它的前景十分看好。”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副院长郭栋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保有量逐年快速增长,其“三电系统”(尤其是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的“再制造”市场潜力巨大。数年以后,大量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等结构将达服役年限,该领域可挖掘的空间会更多。
郭栋建议,要想在汽车后市场相关领域有所突破,潼南区应着力打造多链融合的集群生态。其一,构建人才链,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做好人才储备;其二,培育产业集群,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打造从上游到下游的完整产业链;其三,设立专项资金,为产业集群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其四,搭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孵化机制,推动本土企业与在渝高校的科研成果在潼南的落地转化。
郭栋的建议与潼南不谋而合。深化产学研协同,潼南打造汽车后市场产业融合实训基地,入选2025年市域产教联合体,潼南“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获批全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作为本次活动签约成果,“西部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项目”计划打造集汽车拆解、零部件再制造、再生材料利用、跨境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依托潼南“半小时重庆主城、1小时成都”的区位优势,辐射川渝黔三地汽车后市场需求。“汽车芯片及精密零部件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产业化”项目计划由参赛的精工制造团队与潼南共同投建,其全球独创的智能激光开微槽装备技术,将填补区域汽车芯片精密制造领域空白。
而同期授牌成立的上海临港新片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重庆分中心潼南联络处,将为汽车后市场企业提供跨境结算、国际认证等“一站式”服务,助力“潼南造”零部件走向全球。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级巡视员付宗伦也在致辞中肯定了潼南的产业潜力,他表示,潼南年回收报废车15万辆,具备20万台套零部件再制造、22万吨新能源电池回收处理能力,此次签约项目将进一步补链强链,助推潼南向“中国第一汽车后市场基地”目标迈进。数据显示,目前潼南已集聚长安汽车、弘喜汽车、棱镜能源等近30家汽车再制造企业,汽车回收拆解及再制造规模居西部前列。
锚定“全国第一”目标
构建汽车后市场生态新格局
重庆弘喜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库房内,工人正在堆放回收的高价值汽车零部件。王浪 摄
“一赛”和“一会”圆满结束,潼南制造业究竟会如何发展?
围绕汽车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潼南区提出了“四个共同”的倡议,为产业进行了长远布局。
一是共同构建全生命周期资源循环新体系。促进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高效协同,推动报废汽车接入全国固体废物管理平台,建立“生产-回收-拆解-再生”闭环体系,形成覆盖全国、高效协同的资源循环网络。
二是共同开拓联动协同发展新格局。依托潼南“车巢”等大数据平台,联动国内汽车产业集群,建立跨省域报废汽车回收与再制造协作机制,主动融入国际资源循环体系,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共同探索技术创新应用新范式。联合成立“再制造创新联合体”,聚力攻坚分选提纯、激光熔覆等核心技术,前瞻研发“AI视觉+机器人”智能拆解系统,让汽车拆解更高效、材料分选更精细、旧件再制造更充分,用技术创新带着整个行业往前跑。
四是共同建立国际接轨规则新标准。发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全球领先优势,率先制定动力电池高值再生利用等国际标准,参与欧盟碳足迹互认,与国际ESG标准接轨,开发再生材料分级认证规则,抢占新能源赛道规则制定权。
未来,随着“一赛”和“一会”成果逐步落地,潼南将继续以“绿色低碳”为生态底色,以“创新驱动”为发展引擎,持续深化汽车再制造领域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第一汽车后市场”注入新动力。
文/彭光瑞 吴志杰 谢昕潼
原标题:创新升华科技之光 合作打造产业生态 潼南:全速打造中国第一汽车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