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百度智能云:十年磨一剑,AI云市场抢攻时刻已至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唐云泽 ITBEAR 时间:2025-08-30 20:24:51

在中国云计算的激烈竞技场上,百度智能云以其独特的“云智一体”战略,书写了一段不同凡响的历程。这场竞赛,恰似网球或羽毛球中的“多拍相持”,表面看似平静无波,实则暗藏汹涌,考验着每一位选手的耐心、韧性与全面能力。

自2015年百度智能云正式对外开放运营以来,它便坚定地将“云智一体,共生发展”作为核心战略方向。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中,百度智能云是最早重视“智能”的云平台,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以“智能云”命名的平台。这一前瞻性的布局,让百度智能云在云计算市场从“资源驱动”向“智能驱动”转变的过程中,占据了先机。

回望过去十年,中国云计算市场的主旋律围绕着“规模扩张”与“资源竞争”。不少云厂商选择快速抢占市场份额,通过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和价格战来争夺To B项目。然而,百度智能云却另辟蹊径,它更加关注云与AI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构建全栈产品技术体系。从昆仑芯片夯实算力底座,到百舸计算平台打破AI计算效率瓶颈,再到千帆AI平台全面支持Agent落地,百度智能云在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坚定。

随着大模型浪潮的席卷而来,云计算市场的格局再次被重塑。算力、模型、应用乃至生态的竞争被压缩到同一时空,一场全新的竞赛拉开序幕。而在这场竞赛中,百度智能云凭借其长期的战略定力和技术积累,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抢攻时刻”。它不仅完成了技术卡位,更实现了一场精准的“换道竞争”,从传统云市场的被动跟随者,转变为了AI云新赛道的主导者。

百度智能云的差异化战略,让其避开了传统云市场的价格战红海,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根据IDC发布的最新报告,2024年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95.9亿元,百度智能云以24.6%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连续六年、累计十次蝉联中国AI公有云市场冠军。这一成绩,无疑是对其战略路径的最有力背书。

百度智能云的成功,离不开其构建的“武器库”。这个武器库由两大关键要素组成:一是以算力、模型、数据和工程能力为核心的AI云新基建;二是深入行业场景的产业落地经验。在百度看来,智能经济时代需要新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即智能优先的AI云。而AI云的四大核心要素,则是支撑起新一代AI云基础设施的关键。

为了打造这一基础设施,百度智能云在技术上不断深耕。百舸AI计算平台5.0在网络、算力、推理系统和训推一体等方面都做了重点迭代,全面提升能力。昆仑芯作为百度自研的AI芯片,也在近期中标了中国移动集采项目十亿级订单,其超节点已经正式上线百度智能云的公有云服务。这些技术突破,为百度智能云在AI云市场上的领先地位提供了坚实保障。

同时,百度智能云还注重将技术转化为平台化的服务。其AI开发平台千帆,已升级为4.0版本,将百度智能云沉淀的AI能力进一步封装成标准化的产品,为企业和开发者提供模型、Agent、数据和企业级能力。截至目前,千帆平台上已诞生了130万个智能体,服务于来自制造、能源、金融、汽车、教育等46万家企业。这一平台化战略,不仅降低了AI开发的门槛,还加速了创新循环。

在产业落地方面,百度智能云同样表现出色。其技术价值在大量实际场景中得以验证和迭代,形成了显著的竞争壁垒。在金融、能源、政务、制造等重点行业中,百度智能云都取得了领先地位。特别是在具身智能领域,百度智能云更是取得了先机,有二十余家客户成为其AI公有云客户。

百度智能云的优异表现,最终也转化为了财报上的亮眼数字。2025年第二季度,百度总营收达到327亿元,其中AI新业务收入超100亿元,同比增长34%,主要受智能云业务增长所带动。这也是AI新业务首度突破百亿大关。在AI云方面,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7%,达到了65亿元。

作为中国AI云市场的长期领跑者,百度智能云以其深刻的行业洞察和坚定的战略耐心,展现出了AI云“原生玩家”特有的技术深度与生态广度。它不仅连续多年稳居中国AI云市场榜首,更在具身智能、工业视觉等新兴领域率先突破,成为了中国产业智能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提供者与创新推动者。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