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Meta AI团队动荡:ChatGPT联合创始人欲回归,28岁新帅面临管理挑战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柳晴雪 ITBEAR 时间:2025-08-30 16:04:47

近期,社交媒体巨头meta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布局遭遇了一系列波折,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据金融时报报道,meta不惜重金从ChatGPT挖来了联合创始人赵晟佳,然而这位AI大将加入meta不久,便传出有意重返OpenAI的消息,甚至已经签署了回归的雇佣文件。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meta迅速作出反应,授予赵晟佳“首席AI科学家”的头衔,显然意在稳住这位关键人物。然而,赵晟佳的“出走危机”只是meta AI团队动荡的一个缩影。

《WIRED》杂志报道指出,近期已有至少三位新招募的AI研究员选择离开meta,其中两人甚至在入职不到一个月后便重返老东家OpenAI。这些研究员的背景均不容小觑,包括曾在OpenAI和Elon Musk的xAI任职的Ethan Knight,以及虽已完成meta入职流程却从未真正到岗的Avi Verma。还有一位在meta工作不久的Rishabh Agarwal,也在LinkedIn上发布了离职帖,表示需要承担不同类型的风险,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决定离开。

meta AI团队的不稳定不仅限于新员工,连一些老员工也开始寻求新的职业道路。在meta工作了9年的生成式AI产品管理总监Chaya Nayak,以及工作了10年的生成式AI副总裁Loredana Crisan,都宣布了离职的消息。前者将跳槽到OpenAI负责特别项目,后者则预计加入设计软件巨头Figma担任首席设计官。

meta发言人Dave Arnold对此表示,在激烈的招聘过程中,有人选择留在原公司而非开始新工作,这是正常现象。然而,随着更多信息的曝光,meta的管理策略似乎成为了问题的关键。

为了重振AI业务,meta近期进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AI重组,将原来的“超级智能实验室”拆分为四大部门,包括前沿大模型、基础科研、产品落地和基础设施。这次重组的核心人物是年仅28岁的Alexandr Wang,他因在Scale AI公司的出色表现而被扎克伯格看重,并被委以重任,领导meta最重要的AI项目以及神秘的TBD部门。

然而,王亚历山大的大刀阔斧并未能立即稳定局势。据报道,TBD团队的首个项目——开发Llama Behemoth旗舰模型——因表现未达预期而被放弃,转而集中精力开发新模型。这一变故让meta AI团队内部出现了不少质疑声。

meta AI团队内部的“权力游戏”也愈演愈烈。图灵奖得主、meta首席AI科学家Yann LeCun虽然职位未变,但现在需要向年轻的王亚历山大汇报工作,心理落差显而易见。其他AI高管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如负责Llama项目的Ahmad Al-Dahle现在已无人可管,首席产品官Chris Cox也失去了对生成式AI的管理权。

王亚历山大及其来自Scale的同事在适应meta的做事方式上遇到了不少困难。他们习惯了初创公司的快节奏和营收目标导向,而在meta却找不到这样的明确目标。这种不适应导致了一些新员工对meta的官僚主义和内部资源竞争感到失望。

屋漏偏逢连夜雨,meta的内部纷争还未平息,扎克伯格的过度参与又被一些人批评为“管得太细”。据报道,王亚历山大和扎克伯格在实现“超越人类能力的超级智能”的时间表上产生了分歧,扎克伯格一直催促团队加快进度。

尽管存在诸多磨合问题,meta的挖角行动并未停止。截至8月中旬,meta已从OpenAI挖走超过20人,从Google挖走至少13人,还有其他来自苹果、xAI和Anthropic的顶尖人才。然而,随着内部备忘录的曝光,meta已经暂时暂停了MSL团队的招聘,除关键岗位外。

反观OpenAI,面对meta的挖角行为,其CEO Sam Altman曾表示不满,但现在看来,meta的动荡反而让OpenAI受益。一些原本被meta挖走的员工,如今又选择回到了OpenAI的怀抱。

这场AI人才争夺战不仅考验着企业的财力,更考验着企业的管理能力、企业文化匹配度和个人职业规划等多方面因素。meta的AI梦之队能否在动荡中重振旗鼓,尚需时间给出答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