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根的声音清晰,但场景深处的尖锐问题仍如影随形,在8月28日召开的百度云智大会上,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从基础设施的角度给出解答:"智能经济时代,一定要有新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就是智能优先的AI云。"
当天,百度智能云推出升级版百舸AI计算平台5.0和千帆企业级AI开发平台4.0,以及基于慧播星数字人能力和技术打造的数字员工新成员—"吴彦祖数字英语教练"。2025年二季度,主要受智能云业务增长拉动,百度AI新业务营收首次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34%,智能云对整个百度集团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
预测保守了
"上一次大的行业变革,是在互联网时代。而AI创造的价值会远超互联网。"一开场,沈抖先承认一年前的预测保守了,"去年(2024年)我们说,有多少场景,就有多少Agents(智能体)。现在看来还是有些保守,现在基于一个岗位、一个场景,可能会有几个、几十个Agents。"
据他观察,企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已经从"降本增效"转向"直接创造价值"。所有计算产生的智能都会被封装进Agents,参与价值创造和交付。企业的AI云,不再是成本中心,而会成为新型的利润中心。
十年前,百度智能云成立之初强调的就是智能属性。三年前,百度智能云搭建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GPU(图形处理器)集群,从以CPU(中央处理器)云服务为主的云平台转型到以GPU云服务为主的云平台。
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AI云、智能优先依然是抽象的概念。
什么是真正的AI云?沈抖的答案是:算力、模型、数据和工程能力是四个核心要素。"算力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持续提供原料,模型智能不断突破,工程平台通过强大的调度和编排能力将前三者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持续进化的AI云基础设施,支撑起Agent等大模型应用的飞速增长",按他的总结,就是两大类:AI计算和AI开发。
升级计算平台
当天,百度智能云对AI计算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正式发布百舸AI计算平台5.0全新版本。网络上,5.0版本通信更快,延迟更低,提升模型训推效率;算力上,昆仑芯超节点上线,超级算力正式可用;推理系统上,通过"解耦""自适应"和"智能调度"三个核心策略,新版本提升吞吐,降低延迟;训推一体上,百度发布百舸强化学习框架。目前,升级后的百舸AI计算平台5.0,已经正式上线百度智能云的公有云服务。
根据一组对比数据,目前最大的开源模型参数达到1万亿,基于百度智能云,只需几分钟,1个云实例就可以跑起来。
具身智能企业与云的结合也可以作为参考。作为当下最火热的赛道之一,具身智能企业已成为算力消耗的潜在大客户。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的具身世界模型、跨本体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中,其底层用的便是百度百舸AI计算平台。
在百度云智大会展区,微分智飞、灵生科技等多家具身智能企业展示了自己的产品和功能。
谈到和百度智能云的合作时,灵生科技创始人杨洪兵曾表示,对于像灵生科技这类研发周期长、测试成本高的科技公司而言,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加速核心研发进程。依托百度智能云的技术支撑,灵生科技在感知融合与实时决策方面取得了显著优势,百度智能云提供算力,双方还共建了一个云端仿真平台,这使得灵生科技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大量测试其算法,极大地降低了测试成本,有效加速了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的进程。
增幅34%
计算之上,是AI开发,是Agent开发,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Agent不同。
"过去,Agent主要处理一些步骤简单、规则明确的任务。现在Agent能处理更加复杂的任务,未来处理不同复杂度问题的Agents会长期共存",沈抖表示,"百度智能云要打造一个高效的AI能力工厂,帮大家降低Agents开发门槛,加速应用落地"。
这个工厂就是千帆4.0,为开发者提供Agent开发所需要的模型、Agent编排、数据和企业级能力。目前千帆平台企业用户数量超46万,Agents开发量超130万。
计算、开发到最终面向C(用户)端和B(企业)端的产品、业务和服务,云计算企业需要串起一系列链条,商业化机会就此产生。
根据第三方机构IDC近日发布的《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2024》,2024年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达195.9亿元,其中百度智能云、阿里云并列市场第一,市场份额24.6%,其次是腾讯云和华为云。在自然语言处理公有云服务市场,2024年市场规模为22.2亿元,相比2023年增长51.1%,百度智能云、华为云、阿里云位居市场前三名。
在2025年二季度百度327亿元的总营收中,包括智能云的AI新业务营收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34%。
十年前,百度智能云创立之初,业内人士认为,云计算领域还没有真正打开市场和应用场景。十年后,"市场教育基本完成,巨头公司间的市场竞争一定会更加激烈,但是空间足够为自己撑起一片天",比达分析师李锦清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