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在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分支活动,“数聚兰山:文化共生,生态智创”交流活动中,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数据智能研究中心(DIG)主任段立新发表题为《关于人工智能与行业应用赋能的思考》的演讲。他指出,当前以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为代表的AI发展模式存在性能瓶颈与成本过高问题,呼吁行业以“业务为导向、数据为驱动、技术为手段”,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行业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就是要让机器的行为看起来就像是人所表现出的智能行为一样。”段立新回顾了人工智能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起源至今的关键发展节点,包括深蓝击败国际象棋冠军、AlexNet开启计算机视觉革命、Transformer重塑自然语言处理,以及ChatGPT引爆生成式AI普及浪潮。尽管大模型依托Scaling Law实现性能跨越,但他强调,“大模型+堆数据+投算力”的蛮力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且大模型并非无所不能,尤其在面向复杂、跨域、高可靠要求的行业场景中仍存在明显局限。
为提升AI在具体行业中的适用性,段立新提出应通过检索增强、思维链(Chain-of-Thought)、模型精调等方法优化模型。他特别指出,智能体(Agent)技术将成为升级业务流程的核心路径,并区分了“工作流Agent”和“自主决策Agent”两类应用形态。前者高可控、易落地,后者则具备更强的自主推理与动态调整能力,可应对未知环境中的复杂任务。
结合新媒体行业,段立新展示了AI在AIGC、多模态交互、康养陪伴等场景中的创新应用。例如,通过动作迁移实现视频中人物替换,基于草稿生成写实图像,以及结合情感捕捉与数字人技术提供高仿真陪伴服务。他指出,这些应用背后离不开多模态表征学习、行业数据精调等关键技术的支持。
他强调,人工智能的真正赋能需实现“数据思维与业务导向深度融合”,既要由业务场景定义数据需求,也要以数据思维驱动业务逻辑落地。他呼吁加强跨领域协作,推动“数据专家+行业专家”的合作模式,共同突破行业智能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娟
编辑 罗昌
二审 杨唯
三审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