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集群进入极氪5G智慧工厂实训。 受访者供图
深圳(国际)通用人工智能大会上展出的四足机器人。 组委会供图
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简称《意见》)。这份国家级的行动意见,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深度融合,重塑生产生活范式,加快形成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明确,到2027年,我国将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70%,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到2030年,人工智能应用普及率将超过90%,智能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我国将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阶段。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主战场。在“人工智能+”掀起的产业变革浪潮下,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在这片土地不断涌现,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新质生产力。8月26日晚,1.2万架无人机在夜空组成梦幻矩阵,楼宇灯光随AI算法实时变幻出流光溢彩的城市年轮,共同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奏响人工智能澎湃序曲。8月27日,一场未来式的AI盛宴接过城市庆典的科技接力棒,2025AGIC深圳(国际)通用人工智能大会暨深圳(国际)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大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拉开序幕。现场发布2025最受欢迎的人形机器人、AIPC、智能体、AI眼镜等十大AI产品,表彰2025十大首席人工智能官,揭晓2025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TOP50榜单。
到明年AI企业突破3000家 百款以上AI终端进入市场
《意见》提出,将从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和国际合作六大领域全面发力,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为实现目标,《意见》还强调要夯实基础支撑,包括强化大模型研发和智算中心建设,完善数据供给与产权保护,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同时推动开源生态繁荣,培养复合型人才,健全金融、法律和伦理框架,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信发展。
深圳正是这一战略的积极践行者。近年来,深圳聚焦算力基础设施、智能终端和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重点领域,率先探索“人工智能+”的落地路径。在算力方面,深圳正推进“鹏城云脑Ⅲ”和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建设,预计到2026年全市实时可用算力规模将突破80EFLOPS,形成覆盖全城的低时延算力网络。
在产业方面,深圳提出到2026年AI企业突破3000家,独角兽超过10家,打造万亿元级AI终端产业。从AI手机、AI眼镜到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深圳正推动百款以上AI终端进入市场,形成消费级应用生态。具身智能机器人更是深圳的亮点产业,广泛应用于制造、医疗、教育等场景。
在人才培养上,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高校设立人工智能学院,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为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能。业内人士指出,《意见》将人工智能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而深圳的探索与实践则为这一战略提供了鲜活样本。随着政策落地,人工智能将在未来十年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深圳产业的壮大,离不开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今年3月,深圳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培育10家以上百亿级企业,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在应用层面,深圳机器人正加速拓展场景:优必选科研级机器人“天工行者”已获百台意向订单;帕西尼灵巧手接近人类手感;智平方的AlphaBot2可基于自然语言自主规划任务。这些成果表明,机器人已从工业制造拓展至科研、商业、服务、家庭等多元场景,规模化效应初显。
资本市场同样热度高涨。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发生72起融资事件,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其中早期融资占比较高,显示出资本对前沿创新的长期看好。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紧密互动,正在推动深圳成为全国“AI+机器人”的核心高地。
在《意见》的宏观框架下,深圳正凭借完善的产业链、高效供应链和前瞻政策,持续巩固“AI+”主阵地的领先地位。可以预见,随着政策叠加效应释放,深圳将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继续走前列、作示范。
展会
300个专业买家巡馆团 深圳以外企业四百多家
大会主题为“模驱具身·智启未来”,展会为期三天,持续到8月29日,由全国工商联人工智能委员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圳市龙岗区人工智能(机器人)署、深圳市宝安区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前海科技创新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指导,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主办。
本次大会设置AGI(通用人工智能)、智能传感(通信)、智能终端、智能物联网四大主题展馆,展览面积8万平方米,1001家品牌企业携2000多件前沿产品或技术亮相,企业数量较2024年增长23.6%,产品数量预计较2024年增长25%以上,集中展示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趋势与落地应用。AGIC深圳(国际)通用人工智能大会主席夏佐全介绍称,本届大会汇聚了来自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20个国家的顶尖科技力量,百项前沿AI技术全球首发。
今年延续“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高端化”办会理念,搭建“技术展示——商业对接——生态共建”高端平台,加速产业链融合与技术转化,为全球AI产业提供创新引擎与跨界合作枢纽。AGIC深圳(国际)通用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执行主席范丛明表示,大会期间,面向全球发布《人工智能发展倡议》,以共识引领未来;重磅推出人工智能产业17大榜单,从“2025深圳人工智能企业TOP50”,到“十大首席人工智能官”,再到“最受欢迎的十大AI产品”,全面展现产业标杆与创新力量。
为促进交易达成,大会组织了300个专业买家巡馆团,吸引了内地工商联、校友会、商会等机构的7000余位买家代表,围绕其关注的领域(如AIPC、AI玩具、智能体等)进行精准对接。同时设立直播专区,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本届大会已设置两轮签约环节,目前初步统计意向签约额超20亿元人民币,预计总签约额有望超30亿元人民币。
此外,大会构建“主会场+分会场”联动模式,同步设立中山分会场,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澳门、东莞、惠州、珠海、广州、湛江等“9+2”城市组团参会。8月28日组织企业家赴中山开展对接活动,由中山市工信局、翠亨新区与深圳协同推进产业融合,实现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场景应用的全链条展示,充分发挥区域协同创新优势。
开幕式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原副局长乐玉成表示,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不仅是创新创业的热土,更是人工智能应用的前沿高地。从人形机器人、AI玩具,到AI耳机、AIPC、AI手机,层出不穷的创新产品不断刷新着人们对智能科技的认知。尤其在人工智能逐步迈向通用智能、AI产品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当下,大会充分展现出“见买家、见产品、见订单”的独特优势。
记者了解到,深圳本土企业阵容亮眼,机器人领域的深圳“十三太保”、南山“八大金刚”,以及腾讯、比亚迪、优必选等头部企业悉数亮相,带来近160款最新产品首发,较2024年增长1.62倍。参展展品中,围绕AIAgent、AI大模型的应用型产品占比突出,人形机器人、智能体、AI玩具等“可用、可看、可体验”的产品成为现场焦点,直观展现深圳在AI与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和落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大会吸引深圳市以外企业四百多家,占比达42.3%,其中来自日本、美国、德国的参展企业达27家,创下大会新高。在这里,外地企业不仅能够展示产品、拓展市场、获取订单,更能融入产业生态、对接全球资源、把握发展趋势。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到深圳参展,寻求市场机遇”已成为众多厂商的共识。
论坛
超40场论坛15位以上院士 专家聚焦AI科学“堰塞湖”
大会期间,同期举办超40场高水平平行论坛,15位以上院士及500多位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家、学者等,共同探讨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前沿发展、产业落地与全球协作。在开幕式上,多位全球AI领域重磅嘉宾发表主旨演讲,分享前沿洞见。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全国新材料专咨委主任、工信部电子科技委主任,工信部原副部长王江平提出,尽管AI科学发现能力呈指数级增长,但是人类的实验验证和转化能力却在缓慢爬坡,导致了海量的预测成果得不到及时的验证和应用,形成一座“堰塞湖”。他建议:第一要建立行业认可的AI预测结果的评估标准体系,推动跨学科的合作;第二要加强科研数据集的建设以及相关模型数据的开源共享;第三要提升AI自主实验的能力,加快自动化实验技术的迭代升级;第四要加强中试平台的建设,发挥应用场景优势,推动工程化创新,充分发挥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全产业链的优势,特别是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短板,推动AI for Science在这些领域按需预测,实现精准赋能。
日本AGI专家、全脑架构倡议(WBAI)代表理事、原日本人工智能学会委员长山川宏教授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正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乃至整个社会。它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提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他提到,深圳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枢纽,一直都是全球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的重要策源地,希望通过此次大会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探索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更大突破。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教授张建伟院士围绕“具身智能连接世界模型造福人类”主题发表演讲,系统阐释了具身智能与世界模型的融合路径,创新性提出“多模态具身智能是AI技术应用于物理世界的关键跃迁”,并深入探索AI如何从“工具”进化为“伙伴”的可行方向,为AGI服务人类社会提供全新思路。
在AI算力领域,长期存在着一个“不可能三角”——弹性、低价、稳定,这三者似乎永远无法兼得。清华大学创业团队共绩科技CEO付智以“弹性算力”为支点,揭示了如何构建一个“按需分配、成本可控、人人可用”的普惠算力体系,致力于打破算力资源壁垒,让更多个人开发者和中小企业享受到平价、可靠的AI算力服务。
落地
四家村集体企业出资一亿 首只街道级AI基金设立
8月25日,深圳首只街道级人工智能基金——坂田人工智能创业投资基金签约仪式在南岭创投大厦举行。据悉,该基金总规模达1亿元,由来自坂田街道的四家村集体企业联合出资,未来将重点投资以人工智能为先导的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目前已储备一批优质项目。这只基金的成立不仅为集体经济转型注入新动能,更成为坂田街道招商引资的“硬核武器”,能为意向落户的优质AI及硬科技项目提供配套投资支持,进一步增强区域产业吸引力。
据了解,坂田人工智能创业投资基金的出资方包括坂田实业集团(基金最大出资方)、岗头股份合作公司、禾坪岗股份合作公司、风门坳股份合作公司四家村集体企业。其中坂田实业集团为基金最大出资方。目前,该基金已完成意向资金募资,正推进后续法定程序。坂田实业集团董事长张东海称,这是坂田实业集团“突破传统租赁模式的首创尝试”。
几家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共同设立该基金,有望推动集体经济从“种房子”(物业租赁)向“种科技”(股权投资)跨越,村民也有望从“房东”变成“股东”,若所投项目成功上市,社区股民分红有望进一步提升。
该基金的管理人为深圳南岭村旗下专业创投机构——南岭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简称“南岭基金”)。南岭基金由南岭村股份合作公司设立,是广东首个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的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截至目前,该机构已投资十余个项目,涵盖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及电子信息等领域;其中,所投资的海创药业已成功实现IPO,另有多家企业正筹备在港交所、科创板IPO。
坂田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谢达表示,此次签约是坂田街道集体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的里程碑,也是街道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的重要举措。
基金将重点投向人工智能、机器人、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投早、投准、投硬科技”策略,致力于挖掘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市场前景与成长潜力的优质项目。基金存续期限为10年,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正在大力倡导的发展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大胆资本的号召。
数读
据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研究部统计,2024年深圳AI产业规模达3685亿元,典型企业数量达2887家。两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彰显深圳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强劲动能。
深圳已构建起人工智能产业强大产业集群,其中规上企业超2600家,形成以华为、腾讯为龙头,比亚迪、大疆等为支撑,优必选、云天励飞等众多创新企业为支撑,初创企业竞相发展的“雁阵梯队”。
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12.58%;企业总量达7.4万家,新增逾1.4万家,显示出旺盛活力。
采写:南都记者 程洋 张艳丽 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