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海外营收占比过半,机器人出海如何跨越安全槛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任飞扬 第一财经资讯 时间:2025-08-27 22:14:36

中国的机器人产品正在海外市场“攻城掠地”。8月27日,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多家整机厂商了解到,部分机器人头部企业在海外的营收占比已经升至50%,在产业链上,核心零部件也凭借价格和供应链迭代优势切入国际市场。

不过,记者了解到,由于行业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安全与隐私漏洞也成为部分初创企业切入海外市场的“隐形门槛”。当机器人走进商场、餐厅和家庭,海外市场对其数据安全和运行可靠性的要求近乎“苛刻”。

为了防止漏洞,有企业已经开始尝试“用AI治理AI”。记者采访中信国际电讯(01883.HK)及旗下子公司中企通信等企业了解到,尽管AI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更多出海机会,但数据安全、网络防护及法律合规等方面的风险,使企业对安全与漏洞管理的要求日益严苛。如今,已经有部分厂商利用AI工具,在设备出厂前或运行过程中进行漏洞扫描与流量监测。

当安全与合规逐渐成为全球市场的“入场券”,在技术创新之外,中国机器人企业还需要构筑安全壁垒,才有机会赢得海外竞争的主动权。

墙内开花,墙外香

“我们不能叫出海,应该叫入海。”

在谈及机器人的海外业务时,数字华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香港业务负责人刘志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出海意味着把成果带出去,而入海强调先融入进去,这是方向上的差别。


他向记者解释,机器人领域在硬件,软件,伦理,模式上都还在探索阶段,保持与全球顶尖技术的互动,并融入国际商业生态,是现阶段的业务重点之一。“海外的开发者社区、极客生态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加成熟的工具链灵感以及迭代思路。”

以宇树为例,宇树的创始人王兴兴在多个场合都表示了对海外市场的重视。他曾在接受第一财经等媒体的采访时透露,宇树2018年起开始“做海外生意”,在过去几年的业绩中,50%来自海外市场。

“机器人在海外,对比当地人工的价格更有优势。”对于以服务机器人起家、已经有海外销售经验的擎朗智能来说,人形机器人在海外的布局从来都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必然的选择。“我们会把第一站放在日本。”擎朗智能的CEO李通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目前公司在海外市场的收入已占到整体收入的一半。

整机厂商在“入海”,零部件供应商也正在加速全球化。六维力传感器厂商蓝点触控的创始人刘吴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自家产品在海外的销售额正在迅速增长。他透露,尽管比国内的业务晚半年左右启动,但现在海外业务占比已经到20%左右了。“国内的产品在性价比和迭代速度上仍有优势,这也是我们打开海外市场的关键。”

一位工业机器人从业者向记者举例,中国厂商在减速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售价可能仅是海外同类产品的一半甚至更低。国际市场中,Optimus、Figure等的机器人巨头的背后,都有国产供应商的身影。汇丰研报显示,特斯拉Optimus的供货商涵盖三花智控(002050.SZ)、拓普集团(601689.SH)、北特科技(603009.SH)。Figure的中国合作伙伴则包括旭升集团(603305.SH)、长盈精密(300115.SZ)、绿的谐波(688017.SH)等。

用AI治理AI

不过,中国的机器人想要进入海外,并非一帆风顺。

李通告诉记者,当机器人产品真正进入海外终端市场后,会遇到比国内更为“苛刻”的用户环境——无论是安全性、隐私性,还是应用标准,海外客户都会进行层层验证。

事实上,在安全性方面,业内也已经有过“教训”。国内一家头部机器人品牌在海外销售的机器狗曾被曝出存在安全漏洞。品牌在调查后发现,黑客非法获取了第三方云隧道服务的管理密钥,并利用该密钥以高级权限在用户设备内修改数据和程序,侵犯了客户的隐私和安全。

“机器人终端与服务器之间往往存在大量数据交互,而后门程序、恶意流量等潜在威胁也可能通过这一环节传播。”中企通信研发技术经理余岳恒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进入海外市场之前,机器人产品就应该有一道“安全阀”。

中信国际电讯技术总裁叶汉忠也指出,漏洞发现的时效至关重要。“过去有些企业系统存在漏洞,却在被攻破之后很长时间才发现,有时甚至要两三个月,等到发现时整个网络资料都已经被窃取。”叶汉忠认为,在出厂前就开始尝试引入AI渗透测试或许是一个有效的尝试,“重点是对潜在漏洞进行预先验证,并在运行阶段通过流量行为分析来识别异常”。

AI的发展是推动机器人走向全球的重要动力,也是企业进入更广阔市场时必须面对的潜在风险源。

余岳恒告诉记者,当前中企通信已经研发了一套AI渗透测试平台AI Pentest。可以在设备出厂前或系统上线之前进行漏洞扫描和风险评估。与依赖人工逻辑判断的传统方式不同,这一平台引入了算法模型,能够识别更隐蔽的漏洞。“适用范围包括边缘设备、终端硬件以及面向海内外用户开放的平台系统。”

中企通信首席数据算法专家冯楠坪向记者介绍,团队研发了一套大模型“安全围栏”服务平台。该应用系统对大模型的调用、分析流程和结果输出进行全链路管控,以实现行为可追踪、结果可解释和过程可控。

“相比一次性的硬件出口,机器人出海,数据的价值也不能忽视。”中企通信执行副总裁李燕群认为,机器人出海,硬件只是敲门砖,真正决定其能否立足海外市场的,是能否沉淀并释放数据资产的复利价值。“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用户交互习惯、应用场景以及合规要求,都需要通过长期运营积累的数据来不断校准和优化。”

李燕群告诉记者,团队正在通过隐私计算、加密计算等技术机制,确保数据在分析过程中始终处于可控、安全状态。她强调,只有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数据资产才能真正释放长期价值。

刘吴月告诉记者,随着机器人企业海外业务的不断扩大,安全性与合规性正成为国内产品赢得国际市场信任的基本门槛。“未来产业链中可能会出现更多第三方机构,为机器人企业的出海提供合规与安全保障,这也是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