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机器人自动充电 新能源车主能解放双手吗?|科技观察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唐云泽 封面新闻 时间:2025-08-27 00:38:45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电动汽车缓缓驶入车位,机械手臂精准识别车型、定位充电口、插入充电枪,全程无需人工干预。这不再是影视剧中的场景,而已成为成都街头的现实。

“我家住在附近,刚好来这边充电,看到有机器人自动充电的充电站,就体验了一下,感受非常不错。”刚在成都环贸ICD体验自动充电的吴先生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有了机器人自动充电车位,我只需要把车停在车位上,剩下就全交给机器人了,很便利,去商场买杯咖啡的时间可能就充好了。”


充电机器人正在给车充电。(封面新闻记者拍摄)

近日,首程控股联合万勋科技打造的全国首个“机器人+”自动充电快闪体验站,正式亮相成都,一台自动运行的机械手臂正在为前来体验的车主提供“无感补能”服务。机械手臂自动拔出充电枪后,吴先生将充好电的车驶离充电车位,整个过程安静、高效。不远处,又有一辆电动车正在驶入自动充电区。

解放车主双手

成都自动充电机器人服务如何?

在成都环贸ICD停车场一角,极具科技感的自动充电区域格外引人注目。黑色涂装的自动充电机器人若隐若现,近乎“隐身”地等待着下一辆需要充电的电动汽车。

“当车主将车辆停放入区域内时,机器人可自动识别车型,通过视觉感知找到并打开充电口,再通过触觉感知,将充电枪精准插入充电口。”首程控股成渝公司总经理李锦卉介绍道。

现场工作人员表示,每一次成功充电都为智能AI提供了宝贵数据,将帮助系统不断优化升级。李锦卉介绍道,该充电机器人已覆盖市场90%以上主流品牌车型,包括私家车、运营车等,甚至能服务出租车及部分小众、老款车型。作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自动充电站也十分契合城市数字化转型需求。

充电困境

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率的不断提高,充电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中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已达1669.6万个,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全球范围内,公共充电桩数量预计将在2030年前翻倍,超快速充电桩(≥150kW)占比将提升至10%。

尽管充电桩数量快速增长,但仍无法完全满足车主需求。充电车位被占用、充电接口不兼容、充电操作复杂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新能源车主。

传统充电方式需要车主手动操作充电枪,不仅不够便捷,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雨天充电时可能发生漏电事故,充电枪重量对女性车主也并不“友好”。

自动充电机器人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些痛点。“通过自动识别、精准定位和机械操作,机器人可以完成整个充电过程,无需车主干预,对于女性车主来说,充电再也无需搬运沉重的充电枪了。”万勋科技联合创始人魏瀛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封面新闻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自动充电机器人可以与车辆自动驾驶系统无缝对接:当车辆自动泊车入位后,充电过程完全可以自主进行,真正实现“无感补能”。

而解放车主双手自动充电的核心技术,在于“仿生柔韧臂+具身AI”柔性具身智能架构。“基于由软材料仿生肌肉构成的柔韧臂,并以流体驱动,模拟人类手臂柔性动作,同时结合遍布底层肌肉中的神经元末梢,贯通并支持小脑、大脑AI和云端智能,建立起本体感知模型和视触觉等多传感器融合。”魏瀛解释道,相较于市场上的刚性机械臂充电机器人,柔性机械臂在复杂光温条件下可以进行自适应调节,保证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运维成本也比较低。

技术挑战下

推广普及仍需时日

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数量将达到1.45亿辆。如此庞大的电动汽车数量,需要更加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来支持。

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充电基础设施必须跟上步伐。自动充电技术代表了充电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表示,由于充电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期,整体上仍然存在同质化和低价内卷的现象,下一步将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打造优质健康的行业生态。

而自动驾驶汽车与自动充电设施的结合,将极大程度地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提升出行效率,还将推动能源消费方式的变革,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魏瀛告诉封面新闻记者:“现有自动充电技术多服务于特定车型或高端品牌,未全民普及,我们设立自动充电体验站,想让技术走向大众,服务所有车主、车型,同时也通过大众的共创,帮助技术加快迭代。”

首程控股成渝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自动充电体验站得以顺利落地,不仅是首程控股自身机器人服务和智慧停车双战略融合的创新探索,有助于场站品牌建设、充电业务提升及消费者体验升级。”

尽管自动充电技术前景广阔,但在推广普及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技术成本高、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都需要解决。“目前同行做自动充电的也比较多,未来自动充电技术将更加成熟和普及,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行业发展进行规范,相信如果有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出台,会更有助于自动充电产业的发展。”魏瀛说。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