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国务院“人工智能+”文件:减缓就业冲击,优化模型备案制度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南方都市报 时间:2025-08-26 22:28:24

一份推进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广泛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文件正式出台。

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将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作为人工智能普及应用的六大重大领域。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2015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这一年也被视为中国“互联网+”元年。十年过后,伴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浪潮激涌,“互联网+”向“人工智能+”迭代。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是信息技术革命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化。”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霍福鹏共同撰文指出,“互联网+”突出的是“连接”,通过网络连接传递信息,实现生产过程的流程再造和效率提升;而“人工智能+”是在“互联网+”基础上,进一步叠加了认知能力,实现从“信息连接与扩散”向“知识运用与创造”的跃升,推动生产要素重组、价值创造方式升级、组织形态演化和社会治理模式转变。

《意见》为系统推进“人工智能+”设定了“三步走”的规划: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30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张亚勤和霍福鹏在文中表示,通过目标设定,有利于在人工智能技术不确定性与发展确定性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更好引导“人工智能+”始终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分业施策,回应就业替代等民生问题

《意见》按照分类分行业的思路,为人工智能在六大重大领域的深度应用提供指引。

科学技术领域,AI for Science(AI驱动科学发现)的概念火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首席顾问鄂维南认为,AI for Science的本质是通过人工智能解决过去无法解决的重大科学难题,加速原始创新步伐。例如,蛋白质结构预测这一生命科学领域的“世纪难题”正是通过AI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24年,谷歌DeepMind的科学家摘得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其开发的AI工具AlphaFold可以预测蛋白质结构,被视为AI for Science的典型应用。

《意见》就人工智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落地提出,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科研范式,强化人工智能跨学科牵引带动作用,支持智能化研发工具和平台推广应用。

AI for Science的潜力不止于自然科学,《意见》还提出,用人工智能来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向人机协同模式转变,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类认知判断、伦理规范等方面的深层次影响和作用机理。

鄂维南表示,AI for Science的推广应用需要在重点领域、典型场景中率先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工程”,带动整体科研体系的转型升级。比如,在材料领域,可以利用AI对材料结构、性能和工艺的复杂关系进行建模和预测,大幅缩短新材料的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层面,《意见》提出,加快培育一批底层架构和运行逻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企业,探索全新商业模式,催生智能原生新业态。《意见》还针对人工智能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的应用给出指引。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发现,当前,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最高,而第一产业应用仍相对不足。《意见》的印发,则标志着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的相关工作进入系统推进新阶段。

在AI手机电脑、AI智能体、AI机器人等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层出不穷的当下,《意见》呼吁用人工智能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加快发展提效型、陪伴型等智能原生应用,支持开辟智能助理等服务新入口。《意见》具体提及,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

郑南宁表示,面对消费领域日益增长的智能化潜力,国家积极引导“AI+消费”创新,一方面可以推动企业加快技术研发,丰富高质量智能产品供给;另一方面,将加快完善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促进智能家电、智慧出行等新型应用普及,推动供需两端协同升级。

民生领域,《意见》重点提到人工智能对工作方式的重塑、在智能教学与个性化学习上的潜力,以及在医疗保障、文化生产等场景的应用空间。

人工智能替代工作岗位引发公众不小的担忧。《意见》对此亦有回应:大力支持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激发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和再就业活力。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就业风险评估,引导创新资源向创造就业潜力大的方向倾斜,减少对就业的冲击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进一步表示,持续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等影响的研判评估和应对工作,增强就业创造效应,减缓就业替代效应

《意见》还关注到人工智能在提升社会、安全和生态治理方面的应用前景,提出要安全稳妥有序推进人工智能在政务领域应用,加强人工智能在安全生产监管、防灾减灾救灾、公共安全预警、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升人工智能对大气、海洋等生态环境系统的监测预测、模拟推演、问题处置等能力。

国际合作层面,《意见》从发展共享和协同治理两个角度指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开源可及,强化算力、数据、人才等领域国际合作;支持联合国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发挥主渠道作用,探索形成各国广泛参与的治理框架,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完善数据和立法供给,保障“AI+”落地

围绕“人工智能+”行动的落地,《意见》从模型能力提升、数据供给、智能算力供给、开源生态建设、人才培养、政策法规保障等层面进行了部署。

其中有不少提法直面社会热点话题。例如,在数据确权和使用、大模型数据训练问题上,《意见》要求,完善适配人工智能发展的数据产权和版权制度,推动公共财政资助项目形成的版权内容依法合规开放,同时鼓励探索基于价值贡献度的数据成本补偿、收益分成等方式。

针对资本扶持人工智能发展问题,《意见》提到,健全国有资本投资人工智能领域考核评价和风险监管等制度。加大人工智能领域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发展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完善风险分担和投资退出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政府采购等政策作用。

《意见》还就人工智能治理问题提出,推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相关立法工作,优化人工智能相关安全评估和备案管理制度,坚持包容审慎、分类分级,加快形成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人工智能治理格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建议,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要注重产品能力与实际需求的协调统一。人工智能企业虽具备相应技术储备和产品开发能力,但因对行业流程和场景逻辑缺乏深入理解,难以形成与实际需求高度契合的解决方案,最终陷入“有劲使不上”的供需错配局面。这需要结合《意见》要求,需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深度对接,切实缓解模型输出不稳定、场景融合难度大等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不能用”“不好用”的困扰

余晓晖还认为,人工智能在不同行业领域落地应用时,应鼓励数字化基础较好、智能升级需求大的应用场景先行先试,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后,再逐步扩大场景范围,避免行业企业在缺乏对智能化转型具备充分认知的情况下盲目跟风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综合考虑各行业应用潜力、成熟度、带动作用等因素,进一步选择价值变量大的应用场景,明确阶段性重点工作并动态滚动更新。

国家信息中心主任徐强认为,积极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亦是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应有之义。政府可以发挥自身作用,有序加强发展人工智能所需的基础支撑保障,但也要最大限度减少对人工智能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减少政府对人工智能资源的直接配置,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杨柳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