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乘大船、去深海、做大事”——乘坐“中山大学”号在南海科考记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杨凌霄 新华社 时间:2025-08-26 16:27:53

  一望无际的深黑色海面上,翻滚着墨绿色浪花。半空中,一团巨大的乌云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气势汹汹压顶而来。转眼间,“中山大学”号就被裹挟在风雨中,海面上电闪雷鸣、雾气腾腾。

  这是今年第13号台风“剑鱼”在南海造成的恶劣天气和海况一幕。正在南海执行“海琴”号ROV海试暨“海斗一号”科学应用航次任务的“中山大学”号上,考察队员们战风斗浪、夜以继日,灵活机动开展科考作业。


  8月24日,“中山大学”号在南海科考情景。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8月24日晚,船上动力定位系统发出阵阵轰鸣,全力以赴对抗风浪的颠簸。在南海中部一个4200米水深站位,考察队员们开展了CTD海水采样、重力柱沉积物采样、大型浮游生物分层采样等考察作业。在“中山大学”号专业技术团队支持保障下,每一项作业都有条不紊。船上灯火通明吸引了鱼群,船边一度出现成群的海豚和飞鸟。

  蓝色的“中山大学”号总长114.3米,型宽19.4米,排水量6880吨,是目前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现代化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船上配置的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23日成功海试,更使“中山大学”号如虎添翼,进一步提升了在深海调查领域立体化科学观测能力。


  8月24日晚,考察队员在“中山大学”号布放大型浮游生物分层采样网。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乘大船、去深海、做大事”是中山大学百年来的梦想与追求。早在1928年,中山大学沈鹏飞等一行16人,就曾借乘“海瑞”号军舰前往西沙群岛进行实地调查。

  在船上大堂展示区,中山大学悠久的海洋考察历史和档案,吸引了每一位上船的考察队员。在一张泛黄的照片中,考察团当年乘坐了一个小舢板,在一片汪洋中艰难航行。

  如今,小舢板已经变成了大船。“中山大学”号自2021年投入使用以来,持续深耕深海探测领域。截至今年7月,已执行23个科考航次(段),累计出海488天,航行约56982海里,超过1700人参与航次任务,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与装备试验提供了坚实支撑。


  8月24日晚,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航次首席科学家苏明教授(右一)向考察队员讲解科考目标。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浩瀚南海蕴藏了无数科学奥秘,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中大人”。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苏明教授是该校首位在南海深潜的“深海勇士”,也是本航次首席科学家。围绕着科考目标,他每天根据天气和海况,精心设计安排每一项科考作业内容和时间。这次考察他已准备了六年之久,十分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如果把船上先进的探测、取样等科考设备,比喻为在南海进行科学考察的‘望远镜’,‘海琴’号等能进入海底的机器人,就是对南海进行精细化考察的‘放大镜’。”苏明说,“我们这次携带了‘海琴’号和‘海斗一号’两个‘放大镜’,主要围绕南海北部陆架坡折断裂带、海底峡谷差异性沉积演化、海底麻坑形成机制、中沙海台上升流与生物群落演替、人工鲸落等开展科学研究。”


  8月24日,考察队员在“中山大学”号船艉主甲板工作情景。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校训,在“中山大学”号上十分醒目,奠定了这艘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的深厚底蕴。

  肩负使命,筑梦深蓝,这艘承载了“中大人”百年梦想的“大船”,既是面向全球海域的“移动科研平台”,也是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海上移动校园”,还是下一步开展国际海洋科学合作的开放平台。

  “地处南海之滨,中山大学自创办以来,海洋就深深融入了我们的基因。向海图强,做大事,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山大学海洋科学考察中心主任于卫东说。(记者张建松)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