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华为乾崑靳玉志:数据不会说谎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唐云泽 观察者网 时间:2025-08-26 16:24:37

“截至今年7月,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车辆已达100万辆,车位到车位领航辅助累计使用次数超过1000万次,累计辅助驾驶里程数达40亿公里;此外,华为激光雷达的发货量也超过100万个。”

“今年7月,华为乾崑智驾累计避免可能碰撞的次数254万次,人均辅助驾驶里程将近700公里,人均辅助泊车次数37次。”

在日前举行的华为乾崑媒体日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报出一连串数据,概括了华为乾崑智驾ADS 4发布三个月来的使用表现。

“数据是不会说谎的,因为数据代表了最客观的东西。”靳玉志如是说。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 华为乾崑

技术仰赖数据驱动

在靳玉志看来,华为每个月定期会公布整个辅助驾驶里程数、城区使用占比、高速使用占比、泊车次数等数据,是为了让用户清楚了解华为辅助驾驶的能力:“只有数据才能说明辅助驾驶到底是真的好,还是宣传得好。”

目前,中国汽车辅助驾驶行业正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约在5—6年前,辅助驾驶厂家和今天的具身智能一样热闹,但目前已经减少了许多,未来还会继续减少。”在靳玉志看来,辅助驾驶行业在未来会变得更加集中。

而在竞争过程中,辅助驾驶的技术路径一直是行业热议的焦点。靳玉志认为,时下部分厂商采用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是看似取巧的路径,而并非走向真正自动驾驶的最终路径。而华为的一段式端到端虽然目前看来难度更大,更有挑战,但却是“终极方案”。

而他也认为,无论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是端到端,还是世界模型控制,都极大程度依赖于数据驱动,本质上是在数据量、算力和算法上的比拼。

“片面的投入是不划算的。届时大家会发现,公共的智能化平台对行业的重要性。”靳玉志称,这也是华为反复强调数据重要性的原因。

“豪华品牌一定会考虑智能化”

华为的数量底座,源于大量搭载华为智能化功能的在役车型。截至目前,华为共有28款合作车型上市,除鸿蒙智行的“五界”外,还包括阿维塔、深蓝、岚图、猛士、传褀、方程豹、奥迪等品牌,涵盖轿车、SUV、MPV、越野等车型,售价区间从15万元覆盖到超过100万元,也涵盖了纯电、增程、燃油车、混动等动力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岚图、阿维塔等传统央企的新能源品牌合作后,其产品销量均取得显著增长。而近期奥迪的燃油车A5L也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打破行业“只有电动车才能做好辅助驾驶”的固有印象。

对此靳玉志表示,华为乾崑与百年豪华品牌奥迪的联合,意味着未来豪华品牌汽车一定会考虑智能化;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时代高端品牌尚未固定形成——对中国车企而言,这也是跨越中低端走向高端的机遇。

据他透露,去年中国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渗透率只有19%,到今年预计将飙升至5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这一比例花了10年,辅助驾驶却只用了5年,可见中国用户对智能化的需求非常强烈。”

靳玉志认为,在辅助驾驶快速普及的基础上,自动驾驶在中国会加速到来。华为希望在法规允许情况下,明年具备高速L3能力以及城区L4试点能力;到2027年试点无人干线物流和城区L4规模商用;2028年有望达到无人干线物流规模商用——通过加速推进L3、L4的技术进程,实现产业链的快速赶超。

智能座舱,纵横贯通

除辅助驾驶数据外,华为还披露了有关智能座舱的使用数据,如小艺语音累计调用24亿次,无缝流转累计1.4亿次等。

在智能座舱方面,华为今年发布了MoLA架构。靳玉志表示,MoLA架构核心是纵向把应用生态、硬件和设备全部打通,使华为成为唯一一家同时提供车机、音响和屏幕的供应商。如尊界S800搭载的43扬声器,功放功率最高近3000W。而要发挥影院般的音响效果,则需从应用端开发音源,加上自研算法形成空间音,给用户带来“皇家影院”般的感受。

而横向上,华为则基于MoLA打造了AI Agent助手,打通诸多应用,起到类似“数字保姆”的作用。靳玉志表示,这是智能座舱往AI方向迈出的关键一步,预计在今年9月,华为还将推送Harmony Space 5最新的版本。

在他看来,华为打通软硬件,旨在保障用户体验,倘若座舱系统的的域控、操作系统、各种硬件都由分散的供应商提供,就不可能保障用户的长期体验——在汽车的长生命周期中,可能因其复杂性而带来灾难后果。

“今天很多车企还没有反应过来,还停留在工业时代的思维,认为生产后就是一成不变的。”靳玉志说。

“只盯着商业往往适得其反”

目前,华为已成为中国汽车智能化服务的头部供应商。在回答“华为做对了什么”之问时,靳玉志认为,在技术上的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是关键。

“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坚持长期主义的投资,是华为一直以来的核心价值观。”靳玉志表示,华为车BU从2014年起投资超过10年,才实现了当期盈利。

尽管业内外都非常关注华为车BU的利润率、上车搭载量、市场份额等商业化目标,但靳玉志表示,华为并无非常明确的商业化目标。

“只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坚持长期主义的投入,自然会取得商业成果;反之,只盯着商业往往适得其反,最终不见得能达到相应目标。”靳玉志称,华为的最终追求,即是将智能带入每一辆车,让出行更安全,生活更美好。

“当然,首要考虑的事情是与合作伙伴一道将产品的质量和交付做好。”据靳玉志透露,目前华为乾崑智驾与车型的匹配,最快需要6—9个月。

对于华为与上下游供应链伙伴的合作,此前行业内外也有许多议论,特别是在华为是否具有“溢价权”的问题上。

对此靳玉志回应称,这无关于溢价权,而是用户对其价值的衡量:“辅助驾驶也好、智能座舱也罢,最终都是面向消费者的。消费者觉得值就会购买,而这才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