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产业与市场 | “新同事”上岗 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打工人”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中国经济时报 时间:2025-08-25 14:13:48


人形机器人未来已来

编者按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我国多地密集的政策为人形机器人的突破性发展注入强劲动力。8月以来,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上,人形机器人魅力尽显。人形机器人正从“炫技”加快走向“干活”。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的未来正加速到来。

产业前沿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李晓红

“我是机器人咖啡师大维。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跨维(深圳)智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跨维智能”)的新一代人形机器人DexForceW1Pro化身为咖啡师,为参会者现场制作咖啡。

DexForceW1Pro准确地从托盘中拿起一颗胶囊咖啡,在一次优雅的空中换手动作后,稳稳地将胶囊置入咖啡机。等咖啡冲泡完毕,它又稳稳地端出了一杯香醇的咖啡。

咖啡师、分拣员、服务员……随着一批“打工”机器人集体上岗,具身智能正逐步渗透到生活和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融入各行各业的未来正在加速到来。

商用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多起来

在科技展馆内,灵宝的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CAS?BOT02能够用多语种语言向观众介绍展品,其多模态交互系统让它能够根据语音、手势快速回应提问。凭借内置的3D感知与自主导航能力,CASBOT02可以在展区内自主移动,带领参观者体验不同展区,并通过自然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化反馈,营造沉浸式的互动氛围。这种“会走路、会讲解、会互动”的体验,不仅提升了展览的趣味性与科技感,也成为观众主动打卡的亮点环节。

“CASBOT02适用于多种人机交互场景,面向科技馆、展厅、商场、4S店等场景交互娱乐、教育科研及个人技术爱好者打造,可担任导览讲解、迎宾接待、互动展示等角色,并支持未来多场景多模态的应用场景拓展。”灵宝CASBOT首席技术官杨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魔法原子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MagicBotGen1则早早进入工厂,成为了“打工仔”。

“MagicBotGen-1可以‘左右开弓’,双手同时完成工业流水线点胶作业,连续超4小时不间断运行,点胶精度控制在1毫米到2毫米,通过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算法实现高精度操作,有效提高了工业场景的作业效率。MagicBotGen-1还可搭载多模态感知系统,适应复杂的工业场景,如电力检修、零件质检等任务。”魔法原子副总裁陈春玉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MagicBotGen-1可以快速切换任务模式,如导览、讲解、搬运等满足工业与商业场景的多样化需求。

“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快速走向工业和生活场景,其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正重塑多个行业生态。”赛迪顾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邹德宝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产品方面,一是运动控制与环境适应性取得了新突破;二是灵巧操作与交互能力升级。在应用场景方面,实现从“工业优先”到“服务拓展”。在工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物流分拣、精密制造和高位作业等场景;在服务领域,主要体现在展演导览、商场导引和餐厅递送等场景。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商用场景正加速落地。“2025年,魔法原子计划量产400台人形机器人,投入工业与商业场景。目前已落地智能家电科技工厂等项目。”陈春玉表示。

在杨平看来,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应用正从“单点试点”向“规模化落地”加速迈进,未来将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场景先导。率先落地的将是高危、重复、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制造、仓储和公共安防。二是人机协作。人形机器人不是简单替代,而是成为“人类的第二双手”,与人并肩工作。三是平台化发展。硬件趋于标准化,软件与算法形成可迁移的生态,推动应用快速迭代。四是成本下探。随着产业规模扩大,未来5年到10年,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将显著下降,人形机器人将逐步进入更广泛的服务与家庭场景。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市场前景广阔

“人形机器人商业应用的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陈春玉表示。

摩根士丹利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万亿美元,全球将有超过10亿台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其中约九成将服务于工业和商业领域,中国有望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使用量最多的国家,超过3亿台。

在邹德宝看来,当前是人形机器人产业从“技术演示”迈向“场景落地”的关键期,其在技术、安全与生态方面面临挑战。一是模型能力不足。模型泛化性差,现有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在真实世界交互中表现不稳定。架构缺陷导致数据无法有效利用,非结构化场景(如家庭主动服务)适应性不足。二是实时响应滞后。大模型推理延迟达2—3秒,难以满足工业毫秒级控制需求。三是算力部署困境。端侧算力受电池限制,需依赖边缘服务器,但5G-A网络覆盖尚未完善。

跨维智能首席营销官林嘉伟认为,客户场景需求的确定是破解的难点。如何让客户明确了解人形机器人支持的功能及场景,推动人形机器人从“0—1”真正产生商业化价值,客户才会更有意愿逐渐从“1—10”“10—100”推广铺开。

在陈春玉看来,除一致性、可靠性外,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制造成本较高,限制了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杨平认为,秉持着“先上岗、再进家”的发展路径,人形机器人的最终落脚点会是家庭服务场景。这需要人形机器人企业共同协作,整合上下游资源,完善生态链,突破高精度运动控制、复杂环境感知和自主决策等核心技术瓶颈,通过技术创新和供应链优化以降低成本。此外,法律法规和伦理问题也是人形机器人在商业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不仅是技术迭代,是从‘机械替身’到‘社会成员’的演进,更是文明形态的重塑。”邹德宝表示,近期,人形机器人将在物流、工业、展演等场景验证其经济性;远期,人机协同将催生“智能社会协作网络”——工厂中机器人自主调度资源,家庭中它们理解情感并主动关怀。当机器人从“替代人力”转向“创造新生产力”,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价值定义与伦理框架将迎来历史性重构。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邹 朵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