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在当代纺织视觉艺术的语境中,朱敏瑜( Minyu Zhu )的Interweave系列显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之处在于她依然坚持手工编织、刺绣等传统纺织工艺,陌生之处则在于这些技法在她的作品中不再服务于任何功能化的物件生产,而是成为构建感知、扰乱意义、制造“干扰”的装置语言。朱敏瑜( Minyu Zhu )的作品往往悬置于实用与无用之间:它们像家具、像织物,又不断通过变形、断裂、褶皱与金属介入去打破这种“像”的秩序。
在伦敦及国际多地展出的这些作品——从Interweave-01、The Grid 到Cartilage vase——共同编织出一种物质性的“亲密场域”,在这里,身体、物与空间之间的互动被放大,直至超越功能与形态的范畴。这种实践,与德勒兹(Gilles Deleuze)与瓜塔里(Félix Guattari)在《千高原》中提出的“无器官的身体”(Body without Organs, BwO)概念形成了深层的共振。
Interweave-01
mixed media,30x130cm
无器官的身体概念最早源自Antonin Artaud对于有机身体与社会规训的反抗——一种摆脱器官分化、等级秩序和功能编码的身体想象。到了德勒兹与瓜塔里这里,无器官的身体被哲学化为一种“潜能之场”,它拒绝既定的结构与目的,将身体理解为强度(intensity)的总和,而非器官的集合。
在这个框架中,传统的器官化身体是被分层(stratified)的,而无器官的身体试图进行去分层化(deterritorialization),以释放潜能。但德勒兹与瓜塔里同时提醒,这种去分层必须伴随强度的保持,否则会陷入空洞化或僵化化(empty或cancerous BwO)。理想的无器官的身体是“充实的”——一种在开放流动中保持内在张力的生成性平面。
朱敏瑜( Minyu Zhu )的纺织装置恰恰可以理解为一种物质化的无器官的身体:它们以纺织、金属、绳索等元素构成,但这些元素并未被组织成“器官”,而是在空间中形成一个开放的强度场。
在Interweave系列中,朱敏瑜( Minyu Zhu )将刺绣、金属与纤维交织,让材料的物理属性——硬度、弹性、表面触感——成为视觉与触觉的双重语言。她的作品既引用家具、器皿等日常物形,又对其进行扭曲、断裂、缠绕,制造出一种介于认知与陌生化之间的状态。
例如,The Grid由规则网格与柔性纤维构成,但这种规则性很快被局部的塌陷、扭曲所打破。这种“半稳定”状态对应了无器官的身体所强调的“非目的化结构”——作品拒绝成为某种特定功能的载体,而是让材料之间的摩擦、支撑与松动成为感知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