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张坤卸任、董事会大换血,易方达3.5万亿帝国为何陷入“多事之秋”?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磊 九州商业观察 时间:2025-08-25 11:55:56
这场“自救”之战,才刚刚开始。

文/九州商业观察

作为公募基金行业的巨无霸,易方达基金长期以规模第一的姿态占据行业头部位置。然而2025年以来,这家老牌基金公司却陷入多事之秋:董事会成员半年内大换血超50%,张坤、萧楠等明星基金经理集体卸任高管职务,旗下基金业绩持续低迷,叠加合规争议不断,曾经的公募标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高管轮换大洗牌,股东势力深度介入

2025年开年至今,易方达基金的管理层变动堪称地震级。据公司公告梳理,短短7个月内,包括原董事长詹余引在内的5名董事会成员相继离任,占比超过董事会总人数的一半。接替者中,邝广雄来自大股东盈峰集团,徐佑军任职于持股15.10%的股东广发证券,陈媛则是另一股东广东省广晟控股集团的中层管理人员新任董事几乎被股东方包揽,这一现象在公募基金行业并不常见。

更受市场关注的是明星基金经理的去高管化。今年3月,有易方达权益四大天王之称的陈皓、萧楠率先卸任副总经理;5月,曾被誉为公募一哥的张坤也告别高管岗位,仅保留基金经理职务。至此,四大天王中仅剩冯波仍兼任高管,易方达过往投而优则仕的晋升路径正式终结。公司对外宣称调整目的是让基金经理专注投研,但业内普遍认为,这更像是业绩压力下的被动选择明星经理兼任高管期间,其管理基金的业绩颓势已持续数年。

明星基金失速,规模业绩双杀

张坤的境遇堪称易方达明星基金经理的缩影。2020年,他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以95%的年度涨幅一战成名,巅峰时期其在管主动权益基金规模突破1300亿元,成为行业首批千亿级基金经理。

但好景不长,2021年以来资本市场震荡下,张坤旗下基金业绩急转直下。截至2025年中,其管理的4只基金中,3只近两年收益率告负。其中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持有期混合自成立以来长期亏损,2021-2023年连续三年跌幅超8%,即便2024年实现3.82%的正收益,至今总回报率仍为-3.92%。业绩低迷直接导致规模腰斩,目前张坤在管基金总规模已降至550.47亿元,较巅峰时期缩水近60%。

不止张坤,易方达整体业绩同样承压。数据显示,公司收入从2021年的145.57亿元降至2023年的125.01亿元,净利润从45.35亿元跌至33.82亿元,连续两年下滑且单年利润降幅超10%。2024年虽实现39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5.33%,但121.09亿元的营收仍同比下滑3.13%,盈利增长与收入下滑的反差,折射出公司盈利效率的下降。

规模增长放缓,合规争议缠身

规模方面,易方达虽仍以3.52万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稳居行业第一(截至2024年末),但增长动能已明显不足。早在2020年,公司规模便突破2万亿元,此后四年复合年增长率仅11.02%,2024年18.04%的单年增速,较2020年45.76%的高点相去甚远。

更让投资者不满的是,在2025年中市场剧烈波动、多家基金公司自购护盘之际,管理费四年累计创收近638亿元的易方达却选择缺席,年内自购金额排名行业靠后,被投资者质疑重收费、轻责任。2021-2024年,易方达管理费分别为174.94亿元、160.36亿元、161.95亿元和140.29亿元,即便2024年管理费同比下降13.4%,仍保持百亿级规模,与投资者亏损形成鲜明对比。

合规问题则进一步侵蚀市场信任。2024年9月,一封匿名举报信直指易方达香港子公司涉嫌隐瞒境外亏损、违规修改基金估值、利益输送等五项违规行为。尽管公司紧急辟谣,但负面舆论直接导致其QDII基金规模环比下降7.3%,港股通产品遭遇连续11周净赎回。

监管处罚也接踵而至。2024年7月,广东证监局因易方达制度机制不完善、规定执行不严格,对其采取暂停ETF注册三个月的监管措施;2023年3月,公司还曾因制度执行问题收到警示函,且多名高管、基金经理卷入老鼠仓争议,内部控制漏洞暴露无遗。

如今,易方达虽完成管理层换血,试图通过新董事入局、明星经理回归投研来扭转局面,但面对业绩颓势、规模放缓、合规隐忧的多重压力,新任管理层能否找到平衡规模与收益、流量与风控的突破口,重建投资者信任,仍是未知数。对于这家老牌公募巨头而言,这场自救之战,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