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对话孟晓苏、姚洋:房价如何止跌?需警惕“日本式拖延”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瑾瑜 365财经plus 时间:2025-08-23 16:18:20


在本期《聊一波》节目中,姚洋、王波明、孟晓苏聚焦房地产领域,通过对比美国、日本在房地产及金融危机中的应对措施,解读房地产经济。

王波明:2000年时,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三角债问题,银行受到严重拖累,工农中建几大银行基本处于无股本金状态。随后,我们对机制进行改革,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形成了一定的公司治理结构。紧接着,推进上市改革,这些银行从技术性破产逐步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比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我认为,这种改革力度与操作力度,就适用于当前的房地产领域。

孟晓苏:美国在2008年楼市低迷时,采取措施将房利美、房地美收归掌控,通过入股、入债的方式介入,稳定了局面。后来,房利美、房地美的股票价格大幅上涨,这其中还涉及美国财政部。

所谓“两房”,即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价下跌后,不良资产增多,大量住房抵押贷款出现断供情况,民众停止还款,“两房”自身资产也随之缩水,在此情况下,“两房”面临破产风险。

此前雷曼兄弟破产时,美国政府没管,但当看到“两房”若破产将造成严重后果时,美国政府立即拿出七千亿美元稳定局面,由美国财政部接管“两房”,注入部分股本金并承接相关债权债务,最终使“两房”得以稳定。“两房”稳定后,美国整个市场也随之稳定。

美国市场经历了4年低迷期,由于其有过多次楼市低迷的经历,具备应对经验,从“两房”入手阻断风险,避免了房价下跌向金融风险蔓延。渡过难关后,到2012年,美国楼市便开始复苏,且一直蓬勃发展至今。


姚洋:在此期间有量化宽松政策,但这笔资金实际上是政府投入的真金白银。

孟晓苏:有意思的是,楼市回暖后,美国财政部与“两房”就资产增值的归属问题产生了争执。“两房”认为增值部分是自己的钱,美国财政部则说是自己投资给对方的钱。

无论争执最终结果如何,这都说明当年政府在低位进行收储并出手干预时,并未影响后续资产增值,反而使所谓的国有资产实现了大幅增值,才会引发关于增值归属的争议。

如果我们建立“中储房”,在当前情况下按平价收购房屋,待房价上涨时,当前所做的工作就能起到止跌回稳的作用。

王波明: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日本在1985年广场协议后,房地产泡沫形成,到九十年代初泡沫破裂。尽管日本政府采取了干预措施,但力度不足多年来进展缓慢,房地产经济陷入零增长,这一状况持续了十五年,房价下跌了三成。

孟晓苏:中国楼市下跌的原因与日本存在相似之处。日本因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大幅升值,1985年后出口受阻,但民众发现货币升值后购买力增强,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购置资产,这也推动了本国资产价格上涨。日本政府的决策对房地产泡沫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姚洋:我认为不能将原因完全归咎于广场协议,因为日本房价从七十年代起就持续上涨,广场协议只是起到了推动作用。

孟晓苏:没错,广场协议确实只是推动因素。但其次,日本政府的决策再次出现失误。1989年,鉴于房价涨幅过大,国内舆论要求抑制房价,类似现在所说的“一鲸落万物生”,认为房地产存在巨大泡沫,需尽快刺破。于是日本央行将利率提高至6%,这一举措很快产生效果,1991年房地产泡沫破裂。

然而,由于日本政府存在刺破泡沫的想法,在泡沫破裂后并未及时出台政策,拖延了5-7年,直至九十年代后期的1998年才推出相关政策。而从1991年到1995年,利率才从6%降至0.3%,此时已错失时机,政策未能起到作用。

与美国迅速出手不同,日本缺乏应对此类问题的经验,且当时社会舆论也对政府形成压力,认为不应让房地产企业存活,而应依靠出口。

美国政府投入资金直接救助楼市,日本则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孟晓苏:我们在这一轮投入中,也曾有人主张进行基建,但后来地方政府负债过重,难以支撑便停止了这一做法。这与美国的情况不同。

美国直接针对“两房”和民众,推出了多项措施以改善民众的住房抵押贷款偿付能力。

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减税1600多亿美元,增强每个家庭的还款能力;其次是调整资产负债比,允许无上限达到125%,减轻银行和企业的压力;第三是实行弹性月供制度,规定贷款还款人的月供不超过其月收入的31%,保障其基本生活,通过这些措施,美国减少了一半的违约情况,使900万户家庭避免了因断供而导致房产被拍卖的结局。

而我们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可能会采取拍卖房产的方式。这些政策是否值得我们借鉴,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

文章孟晓苏今日头条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