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成功上市,前高管先搞了一出撕逼大战。
8月21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公告,拟分拆斑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斑马智行),并独立上市。
斑马智行成立于2015年,由阿里和上汽合资创立,专注于智能汽车操作系统及解决方案研发。
阿里目前持有斑马智行约44.72%的股份,分拆完成后预计持股比例将降至超过30%。
在《2025年全球独角兽榜》上,斑马智行位列331位,估值达到220亿。
尴尬的是,当天斑马智行前CFO(首席财务官)夏莲在朋友圈发文回应,“上市圈钱不是我的人生追求和理想”,并坦言自己“非常鄙视斑马某些高管的人品与行径”。
前高管公开吐槽这么直白,也是少见。
三年持续亏损
研发投入大但效果不明显
夏莲提到了离职的3点主要原因:
1、不看好公司业务发展,对比未来三年,过去亏损的三年,可能是斑马最好的三年,“没有门槛的座舱技术车厂都可以自己干”;
2、质疑斑马智行上市是为了圈钱;
3、公开diss斑马某些高管的人品和行径。
夏莲还提到自己在离职前,帮一些好朋友把斑马智行的估值降低了50%。这也意味着斑马智行的估值可能不及预期。
招股书显示,斑马智行此次并没有设立CFO职位,由CEO戴玮兼管。
“不看好公司业务发展”是夏莲离职的根本原因。
2022-2024年,斑马智行分别亏损8.78亿元、8.76亿元和8.47亿元,三年亏了约26亿元。
这三年里,斑马智行累计研发支出达32.14亿元,而同期总营收仅为25.01亿元。
研发重点集中在端侧大模型、驾舱一体化平台和车规级操作系统,仅AliOS微内核的ASIL-D认证就耗时18个月,投入超2亿元。
为了突破车企对数据主权的顾虑,斑马智行投入5.3亿元开发跨域数据安全隔离技术,支持车企对用户隐私数据的自主管控,但该技术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
研发的大笔投入持续拖累公司利润,阿里和上汽这两大股东,为此长期输血。
首轮融资12亿,60亿,AliOS合并重组,30亿再增资,7亿新股权融资。
但却未换来盈利,最终,斑马智行走到了上市这一步。
上汽是最大客户
将与华为同台竞争
说到斑马智行,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它上次出圈是因为跟智己L6搞了个“AI外卖”,语音点餐、车到餐到。
这正是因为融合了阿里AI技术和生态资源。
作为阿里和上汽联手打造出来的品牌,斑马智行除了利用阿里资源外,也有着很强的上汽基因。
按照斑马智行前一天递交的上市申请书,以2024年收入计算,斑马智行是中国最大的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在国内市场占比超过15%。
截至2025年一季度,斑马智行累计合作40多个汽车品牌,但上汽一直以来都是它最大的客户,从2022年到2025年第一季度,上汽为斑马智行贡献收入均在38%以上。
这也意味着,一旦上汽终止合作,业务将遭受重大影响。
斑马智行主要向上汽,以及上汽和阿里联合打造的“智己”品牌,提供智能座舱操作系统、综合软件解决方案及技术许可服务。
上汽也是斑马智行的供应商之一,向其提供硬件产品。
斑马智行应该算得上是行业内最早布局智能座舱的公司,2016年搭载斑马智行系统的上汽荣威RX5上市,是当时国内首款“互联网汽车”。
但由于两大股东阿里和上汽产生话语权博弈,导致直到2020年,斑马智行才又走上正轨。
近几年,市场需求增大,华为鸿蒙智行做得晚,反而赶上了爆发期。通过“座舱-智驾-车控”全栈整合,在高端市场以零授权费+硬件分成模式抢占市场,成为行业头部玩家。
今年,华为与上汽官宣了合作品牌“尚界”,与智己的“嫡庶子”之争即将上演。
上汽为尚界首期投入60亿元专项资金、超5000人团队及专属工厂,而智己虽被称为“一号工程”,2025年一季度销量同比暴跌29.66%,仅7035辆。
有网友直言:尚界一出,还有智己的事吗?
另一方面,车企自研已经成为趋势,比亚迪DiLink、蔚来Banyan等自研系统已覆盖其80%以上车型。
换句话说,智能座舱这东西,车企要么自己干;要么就直接买华为的全栈方案,“座舱-智驾-车控”都不用操心。单独外购一个智能座舱的概率,越来越小。
阿里要送第四家子公司上市
8月22日,阿里更新了业务架构,重新划分为四大业务部门: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云智能集团和“所有其他”业务,1+6+N架构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这次调整将电商放在了第一位,曾押注AI的核心产品钉钉、夸克、通义都归到了其他。
斑马智行此时提交上市申请,可能也是受到了业务架构调整的影响。
此前,阿里已经成功把阿里健康、大麦娱乐和高鑫零售送上市。除了高鑫零售亏损被阿里卖掉外,阿里健康和大麦娱乐都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尤其是阿里健康,上市后营收规模爆发式增长,净利润扭亏为盈,2025财年(截至2025年3月31日)营收305.98亿元,同比增长13.22%,净利润大增62.14%,达到14.32亿元。
斑马智行若成功上市,也许能够借鉴其路径,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盈利能力。(科技每日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