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滴滴、T3出行、曹操出行等多家网约车平台集体宣布,降低抽成比例,进一步保障司机权益。其中,滴滴、T3出行抽成比例上限降至27%,曹操出行则下调至22.5%。
对司机群体来说,这无疑是一大利好。但不少网友担心,网约车平台会将降低司机抽成的成本转嫁到乘客身上,以后打车会不会更贵了?
平台抽成最高不超27%
滴滴出行在公告中表示,今年年底前,将把每笔订单最高抽成上限从29%降至27%,超出27%的部分将随单返还,目前抽成比例达到27%以上的订单只占极少数。2024年,滴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为14%。
针对每月在平台完成订单达到50单的司机,滴滴通过“返佣宝”保障其当月月均抽成上限不超过25%,超过部分将在次月自动返还至司机账户。该功能及新版司机账单目前已在21个城市试点,后续将在全国其他城市陆续试行上线。

T3出行公告显示,平台订单的抽成比例最高不超过27%,今年年底前将抽成比例26%~27%的订单数量占比从21%降至17%。对于每月订单完成量不少于50单的平台司机,保障其当月流水总额的抽成上限不超过25%,超出部分自动返还司机。
曹操出行公告显示,曹操出行APP、小程序订单的抽成比例上限将由原来的22.7%下调至22.5%。
作为聚合平台,高德打车表示,将推动不少于80家合作网约车平台的抽成比例上限不超过27%,信息服务费上限全部降至9%,并通过减免佣活动、专项奖励等方式推动合作平台综合成本降低2%。
为何集体下调抽成比例?
对于网约车行业来说,司机抽成比例一直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此次多家平台集体下调,最直接的原因还是监管政策的推动。
早在2022年,交通运输部便开展“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企业抽成‘阳光行动’”,要求主要平台公司按照要求做好公开计价规则、合理设定抽成比例上限并公开。当时,各大网约车平台公布的抽成比例上限多在18%至30%之间。此后,30%成为业内抽佣的隐形红线。
然而,“阳光行动”仅为倡议而非法规条例,在实际运营中,有司机反映,聚合平台通过订单转卖等方式,抽成比例甚至超过50%,远超30%红线,即便如此,管理部门也难以对此进行处罚。
2025年7月31日,《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正式实施,明确禁止平台向经营者收取基础经营数据费用,这一举措直接推动部分企业取消信息服务费。不少滴滴司机表示,在滴滴的订单页面中已经没有了5毛钱的信息服务费。高德打车则宣布信息服务费上限全部降至9%。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持续要求平台公开计价规则、设定抽成比例上限,这些都从外部推动了平台的集体调整。8月15日,各大网约车平台陆续发布通知,下调抽成比例,最高不超27%。
其次,网约车司机苦抽成问题久矣,下调抽成比例是回应司机诉求与稳定司机群体的必然选择。
网约车行业早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平台的竞争焦点转向服务质量和司机粘性,下调抽成比例,增加司机收入,有利于增强司机粘性、保障平台运力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最后,对平台自身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平台运营经验的积累,一些平台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等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在适度降低抽成比例的同时,仍有望保持合理的利润空间。
在此次调整中,网约车平台已经开始推行更差异化的服务分层和收费策略。比如,滴滴推出“返佣宝”对高订单量司机给予额外保障,T3出行计划减少高抽成订单的比例,美团的打车业务也对特惠订单推出收入保底机制。这些措施可以更精细化地平衡不同场景下的司机收入和平台收益。
以后打车会更贵吗?
网约车平台集体下调抽成比例,对司机群体是利好消息,有望实打实的增加收入。当然,实际收入最终还要看单量、平台奖励机制、附加费等多种因素。
对乘客来说,不少网友担心,平台会将降低司机抽成的成本转嫁到乘客身上,以后打车会不会更贵了?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短期看,打车价格应该不会因为平台给司机降抽成就立刻上涨。平台目前主要还是希望通过优化内部运营效率来消化这部分变化。
正如上面提到的,网约车平台下调司机抽成,主要是为了响应政策、稳定司机队伍,并不直接意味着以后打车会更贵。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饱和的运力,也决定了车费短期内普遍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西安等地全面暂停“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活动,这些低价订单的取消,可能会让部分习惯使用特惠服务的乘客感觉到打车“贵了”,但这本质上并非基础运价的普遍上调。
长远看,打车费用更可能随着市场供需变化、平台竞争策略调整(从拼价格到拼服务),以及政策监管的引导,在一个动态过程中寻找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