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库克的“梦中情机”,vivo做出来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周伟 虎嗅网 时间:2025-08-22 08:05:28

在各大厂商纷纷卷入AI眼镜赛道的当下,vivo决定搞点不一样的。

8月21日下午,vivo正式发布旗下首款MR(混合显示)头显设备“vivo Vision探索版”,一款完全对标苹果Vivsion Pro的产品。

在发布会的前一天,虎嗅受邀参加了vivo vision的产品体验活动,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这款产品给笔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先说结论:如果今天Vision Pro销量遇冷的核心原因是“佩戴体验不佳”,那么vivo的这款产品对比前者能做到360度无死角吊打。

但很可惜问题不在这。

真正让Vision Pro受挫的是“内容极度匮乏”,这一点苹果无能为力,vivo更是解决不了。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vivo也没打算硬着头皮把南墙撞破。按照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的描述,“MR头显设备,短期满足沉浸感需求,长期则要成为家庭机器人的‘眼睛’”。

需要补充一点,在今年3月,vivo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并宣布聚焦消费级市场。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发布的vivo Vision更像是一款为未来机器人业务板块铺路的作品。

只不过,“MR+家庭机器人”真的算是一个优秀组合吗?

并非“苹果平替”

在vivo Vision正式发布前,业界对于这款产品的定位多是“苹果平替”。

的确,无论是产品形态还是功能实现,二者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笔者认为vivo Vision是一款“果味很浓”但并非平替的产品,因为它的确解决了Vision Pro上的一些痛点问题。

最直观的就是它的佩戴体验。

首先,相比于苹果Vision Pro的600克的机身重量(不包括电池),vivo Vision的机身重量仅为398克,属于目前同类产品最轻的。

需要说明的是,相较于智能手机,这类MR产品的元器件在数量上要多得多。以摄像头为例,这款vivo Vision上共搭载了11枚摄像头,其中正面的7枚镜头负责拍摄、空间测距,机身下方的两枚镜头用于捕捉手势,机身内部的两枚镜头负责定位眼动。因此,MR产品的减重其实是非常难做的。

另外,在苹果Vision Pro上,机身的重心设计可以说是一塌糊涂,厚重的机身和极为前倾的重心,导致这款产品哪怕只是配戴10分钟,都会出现明显的不适感。

说到这还想吐槽下,苹果Vision Pro的设计思路可能是:既不想要Meta Quest那种头盔式的笨重形态,又不想大刀阔斧地对重心进行调整,最后就靠着一根绑带去硬撑600克的重量,毫不考虑人机工效的问题。

而在这个问题上,vivo Vision要明显强于苹果,机身厚度的减薄让这款产品的重心相对靠后,而且分体式双绑带的设计也减轻了面部前方的压力,在30分钟的体验环节中,除了相对闷热外,笔者并没有感觉到不适。

在交互方面,vivo Vision与苹果Vision Pro的操作逻辑基本一致,都是“眼动+手势”的组合,如果你用过Vision Pro,基本就能无缝上手前者。

一个微小差异在于,苹果Vision Pro的手势操作更多的是“手指点击”,而vivo Vision则更多的是通过大拇指和食指做出“捏合”的动作来实现点击,在不同的使用场景和功能中,二者互有优劣。

值得重点说下的还有“透视”体验。

这是MR头显有别于VR/AR眼镜的关键,本质上,透视是通过头显外部的摄像头实时采集现实环境画面,经软件处理后投射到内侧显示屏上,让用户在佩戴头显(遮挡真实视线)的同时,仍能 “看到现实世界”,并实现现实画面与虚拟内容叠加显示。

其中最大的难点是延迟问题,苹果自研了一枚“R1芯片”去处理来自摄像头、麦克风、LiDAR扫描仪等传感器的实时数据,将这个数据传输链路的延迟压缩到了12毫秒以内。

当然,现阶段的vivo还不具备此般研发实力,去做出一枚同类型的协处理器芯片,但就实际体验来看,并没有出现因延迟过高而出现的“虚实空间锚定错位”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布的vivo Vision探索版并未正式开售,但数码爱好者们还是可以在全国10余个城市的门店中进行线下体验。

MR+机器人,有没有搞头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目前市面上这类MR头显设备,最大的短板是生态内容上的匮乏,那么vivo Vision在这方面表现如何呢?

先来说说应用的种类。在测试样机中,vivo Vision的应用基本就是“观影+观看赛事+游戏+空间相册”的组合,与苹果的Apple Vision Pro别无二致。至于诸如“高效办公”等功能,现阶段更多的地还是噱头,实在缺乏实际意义。

不过,在部分内容上,vivo Vison还是做出了一些新意。比如在“赛事直播”应用上,如果用户观看电竞比赛,屏幕上半区将会显示比赛画面,而下半区则会实时生成可操控的虚拟地图。

考虑到这是一款偏向Demo性质的产品,相信接下来vivo还会为其补足更全面的应用生态。

但还是要说,MR头显设备在内容上的缺失问题,这不是某一家公司能搞定的,对于应用开发者,暂不说收益问题,就说“光影一致性”和“虚实遮挡关系处理”这种比较基本的技术,都能劝退一票人。

而vivo的解决方案是,未来把MR头显逐步绑定到机器人上。

这个路径能够有效解决内容短板,毕竟如果将其锚定到“机器人外设产品”上,那就不需要什么生态应用了,软件方面vivo完全可以自己解决。

但这可能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MR头显+机器人的组合并不是vivo先想到的。

去年,英伟达在推出基于模仿学习的 Blueprint后,就有许多具身智能厂商使用Vision Pro去训练自家的人形机器人。

笔者曾经也上手过这个方案,但在体验中发现这个技术路线有个明显的问题:因为缺乏“力反馈”,作为操控者是无法很好的完成感知的。虽然加个可以震动的手柄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但这又与操作手势相冲突。

另外,以现在的技术手段来看,用MR头显去操控机器人仍无法完成高精度控制,需要去部署本地边缘计算网关,来降低传输抖动,但这似乎不大符合MR头显所追求的轻量化理念。

不过还是要说,从技术成熟度来看,当前无论是MR头显,还是具身智能,如果套用智能手机的发展阶段,可能充其量就是当年“Windows Mobile”时期,考虑到这两个领域的火爆,未来可能真会碰撞出我们今天难以预见的火花。

标签: 产品 机器人 体验 问题 机身 内容 功能 空间 现实 画面 眼镜 镜头 形态 重量 技术 苹果 智能手机 软件 生态 笔者 环境 芯片 手势 门店 阶段 原因 定位 传感器 锚定 智能 铺路 基本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