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为机器人铺路,vivo先从“眼睛”入手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瑾瑜 第一财经资讯 时间:2025-08-21 20:17:19

当手机厂商集体涌入机器人的战场时,vivo悄然布下了另一枚棋子。

8月21日下午,vivo向外展示了一款混合现实(MR)头显设备 vivo Vision 探索版,从外观和交互方式来看,直接与苹果Vision Pro对标。

但当下的MR市场远未称得上“成熟”,即便是苹果,也没有让它摆脱“小众玩具”的定位。在调研机构IDC的数据中,高达3500美元的起售价让苹果这一产品在去年的全球销量不到100万台,从全球大盘来看,市场的总量今年也只是刚刚跨越1000万门槛。

vivo此时的入局,显然目标并不在头显这一单一市场。

“MR可能是未来基于机器人场景下,一个很好的交互设备。”vivo执行副总裁、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在一场行业对话中回应道。他认为,以现在的时间点来看,MR可以解决短期用户的需求,大屏以及沉浸式的需求,而长期来看,MR可以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来满足家庭机器人的场景发展。

“我们现在开发的状态已经花了五年时间。”胡柏山说。


vivo工作人员正在演示如何用头显操作机器人

直到今年3月,vivo正式对外透露了机器人的研发进展,并宣布成立机器人实验室(vivo机器人Lab),该实验室隶属于vivo中央研究院,由胡柏山直接领导,主要开发机器人的智能决策系统(大脑)和空间感知系统(眼睛)。

而早在2024年,vivo曾表示,人形机器人将是未来竞争的突破点,计划三年内推出首款聚焦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并同步推进6G、人工智能、混合现实(MR)等技术布局。在发展路径上,AI大模型驱动“大脑”,依托蓝心大模型构建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能力,解决家庭场景中的复杂任务,如家务协助、老人看护等,而MR则被定义为机器人的“智能眼”,负责实时环境扫描与信息采集,与AI大模型构成的形成认知和决策闭环。

但在“大脑”和“眼睛”之外,机器人作为一个链条长、技术栈复杂的产业形态,对“手”和“脚”即机械结构与运动控制系统的要求同样苛刻,而这恰恰是多数手机厂商并未涉足的领域。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手机厂商的软件工程师可以负责AI、算法等部分,但机器人还需要机械、电控等领域的专家,团队整合有一定难度。如果手机厂商要为机器人定制生产线,那么改造原有工艺流程也将是一个“烧钱且缓慢”的过程。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认为,手机厂商在传感器校准、图像处理算法等方面已有成熟积累,这使得它们在机器人环境感知能力的构建上具备先发优势。但从当前阶段来看,“自研”并非所有手机厂商的目标,整合资源、寻找切入点,才是下一步真正要面对的核心课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