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具身智能机器人风口半年:在产业链狂欢中被场景化迷茫“硬控” | 新经济·半年报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云飞 封面新闻 时间:2025-08-21 16:32:31


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几天前,在全球人类的围观中,本以为会科技感满满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却出现了不少名场面:

参加长跑的机器人把工作人员撞倒后,继续若无其事地往前跑;拳击比赛中,趁着工作人员不注意,机器人绕到他的身后直接开始挥拳;在下楼梯时,机器人直接卡倒,还把头都给摔掉了……但你以为这些人形机器人运动员就是来搞笑的?当然不,从今年初人形机器人在春晚舞台上大扭秧歌到骑脚踏车,到给自己充电,轮足自由切换,甚至还在各大赛事上给出非常惊艳的表现。

事实上,这些机器人或许已代表了目前国产机器人的最高水平。今年以来,A股机器人概念板块已上涨近60%,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陆续签下商业化大单,这一切都预示着,中国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从技术到资本层面在半年来正经历着一个快速突破的新阶段。

资本追捧:

具身智能“热火朝天”

机器人概念股半年涨近6成

所谓具身智能,是由物理载体的智能体在一系列交互中,通过感知、控制和自主学习来积累知识和技能,形成智能体影响物理世界的能力。当人类从通过互联网上访问ChatGPT,迈过AI手机的热潮,在时下,可搭载具身智能的最前沿物理载体毫无疑问是机器人。

正是因为具身智能的存在,一个个没有感情机器人变成了能听会动懂表达的智能体,也让资本在二级市场看到了机遇。

2023年12月29日,优必选于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上市后,曾在次年3月创出单日上涨88%的神话,股价一度触及328港元/股的高位;不过,随后股价一路震荡下行,今年1月一度触及40.8港元/股的低点。

高新技术赛道都存在周期性,优必选已注意到了这一点。其在今年4月公布的2025年度财务预算报告中透露,会将研发费用提升至人民币5.4亿元,在过去两年这一数据分别为4.78亿元和4.9亿元。与此同时,管理费用则会进一步压缩至人民币3.5亿元。

在A股,机器人概念从今年1月的不到4000点,在8个月间已上涨了58.55%,并在8月20日创下了6273.29点的新高。



在成分股市值Top3中,工业富联总市值接近万亿,到目前为止股价已较今年上半年的低点上涨了2.51倍;市值排名第二的美的集团股价也维持在70元上下,年研发投入在150亿元上下,为市值前三中最高;市值排名第三的立讯精密也在经历了今年初的震荡行情后,回归40元区间。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也在智元机器人入主后,接连斩获10个涨停板,刷新A股“20cm”个股连板纪录。

在一级市场,未上市的明星企业也获得了资本的青睐。今年6月,宇树科技完成C轮融资,有中国移动、腾讯、阿里等产业巨头纷纷入局,融资后公司估值达到120亿元。其创始人透露,公司2025年营收预计突破10亿元,且自2020年起连续五年实现盈利;公司毛利率长期维持在50%以上。

机器人运动会不仅是科技实力的竞技场,更是资本市场的风向标。数据已经证明,机器人产业正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在机器人量产元年,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正在工厂落地,开始新的“进化”训练之旅,为未来的进一步放量作准备。

规模扩张:

现存相关企业近90万家

概念正转化成生产力

“具身智能”一词今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6G、量子科技同列未来产业赛道,预示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和制造中心,正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

据摩根士丹利在今年6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47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40%;该分析机构预计,到2028年,这一数据将增至108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3%。

报告称,无人机、移动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将成为主要增长引擎,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0%、35%和46%。其中,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已从2017年的97台/万人跃升至2023年的470台/万人,增长近5倍。

在这背后,是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已经在我国构建。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机器人相关企业超89.1万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9.1万余家,从企业注册数量趋势来看,近五年间,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


和过去发展LED、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路径不同,具身智能的特殊之处在于既需要硬件突破,依靠软件革命,其前途便不完全由资本决定,而由技术迭代速度左右。所以,企业越多意味着产业分工越精细,更利于从整体上做大蛋糕,实现规模经济。

因此,我们会看到每当DeepSeek、讯飞智能语音背包等大模型及其应用升级一回,机器人的“脑力”就跃迁一次;每当中大力德、奥比中光等在国产零部件替代上打破技术壁垒,成本就会下探一截。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地区,机器人产业还是当地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在诸如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加速聚集,让核心零部件从生产到使用几乎没有物理距离:这让每一次测试每一个零件的更换,迭代速度和试错成本极地。以中国的工业基础铸就的底气,让具身智能从一个新兴概念,迅速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

行业痛点:

商业变现仍是瓶颈

关键是解决标准化问题

既然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么火,那么我们可以买回家吗?当然可以。

几天前,就有具身智能机器人厂商就把自家产品带到了电商平台上销售,标价1.3万元到45万元不等。这些上架的商品包括人形机器人和四足机器人产品,聚焦文娱商演、教育科研领域,以及工业级应用。


在商业世界中,任何资本的投入所追求的都是利润最大化。但时下困扰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最大的问题就是商业化。毕竟,当你冷静下来后会发现,花几万块买一台机器人回家,却只能笨拙地叠衣服;机器狗虽然能翻跟头,却很难帮忙端杯水……所以,这笔钱终究还是省下了。

不过,在to B场景中,以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为首的头部企业还是在近期屡屡签下大额订单。其中,今年6月,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联合中标中国移动旗下公司2025-2027年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总标包1.24亿元,刷新当时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最大单笔订单纪录。

但这终归只是在工业制造、展览展示这样同质化程度较高的场景中,如果要深耕细分市场,形成“小而美”的生态布局,就还需要进一步扩容破冰。

毕竟,人形机器人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要解决“手”和“脑”协调需要相当的时间。其技术原理是,要规模化地实现硬件设计和算法设计匹配,需要将来自不同供应商的零件稳定而低成本地组合,而倒逼供应链发展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此外,由于目前人形机器人种类多样,各厂商都在采集数据,但数据不能互相使用,资源利用效率不足。

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当前主要是人形机器人厂商自己设计,找供应商按照要求加工零部件,然后进行组装。“由于零部件标准不统一,且不同人形机器人厂商的设计和要求不同,供应商难以靠定制少量非标准化的零部件获利;即使工厂能做出所需零配件,整机组装也有挑战需要克服。”

类似于很多行业在发展初期,都面临着标准化缺失阻碍商业化进程。当前,人形机器人软硬件行业标准尚不明确,产业链混乱,无法实现标准化生产,自然也就谈不上短期内的大规模应用。

东方证券研报也指出,和相对标准化的工业场景不同, 服务领域的工作非标程度大,对于机器人的理解和泛化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大多数情况下的服务机器人的工作对象是人,法律法规的要求会更加严苛,还需要通过更多的验证。

未来,随着技术成熟、成本降低、场景扩展、产量增加,上述难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具身智能机器人也将深刻改变现有生产与服务模式。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专家点评:

具身智能潜力不言而喻

关键是突破场景限制

回看过去十几年,科技圈最不缺的就是“风口”:VR眼镜、虚拟货币区块链、元宇宙……到了具身智能这里,会不会像曾经诸多前途无量的赛道一样,到突然“哑火”?

在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林咏华看来,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落地要有更大的技术突破,需要证明一些重要的价值问题:第一,它是否能够比人聪明,完成人类智力完成不了的事情。第二,它能不能比人更加高效,持久性更强。第三,它能不能完成人类难以到达,例如一些危险场景。它至少要占其中一项才有可能真正说服行业落地。

显然,一旦机器人在具身智能的赋能下突破了写死的逻辑算法和执行,开始不止各自负责各自的任务,还能够自己去感应周边的环境,再基于大模型进行推理和决策,毫无疑问会带来新一轮的生产力革命。

不过,腾讯首席科学家、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张正友认为,虽然大模型已经实现了突破,但放到机器人上也不能马上实现自主。他认为,真正的具身智能是要能自主学习和处理问题,对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性能够自动调整和规划。

张正友提到,要让具身智能实现突破,要解决四个问题。首先,现在大模型里只包括了视觉、听觉,还没有触觉;而触觉非常重要,是机器人复杂感知能力的一部分,具备触觉才能感知和理解周围不可预测的非结构化的环境和物体。其次,强大的执行能力,包括移动、抓取、操作,以便能够与环境和物体进行交互。其三,学习能力,能够从经验和数据中学习与适应,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环境的变化。其四,自适应能力,能自主调整自己的行动和策略,以便应对不同的环境和任务。在此基础上,还要将这些能力有机高效地整合,才能真正达到人类所希望的具身智能。

不过到目前为止,因为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还没有凸显,未来不排除会面临周期性的泡沫破灭的低谷。朱啸虎就认为,具身智能的估值已经与商业化潜力脱钩,即“市场高度共识,商业化又不清晰”。

诸多事实已经证明,创新诞生过后,往往是一个丰富的生态系统,随之而来的必然结果是大厂下场,让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就像是外卖、AI眼镜等赛道,等到大厂都已经入局了,已说明这个不确定性的领域已经变得十分清晰了。

“人工智能已深入社会生活如语音交互普及,而具身智能则更进一步。”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治军表示,具身智能是代表未来的前沿领域,充满挑战与机遇;它将数字智能与物理世界结合,通过物联网、机器人等技术实现环境感知与实体操控。“这种‘数物融合’的特性使其成为极具价值的赛道,从业者都可积极投身这一领域,把握创造巨大价值的机遇。”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