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对话谷歌副总裁Karen Teo:“短剧”“AI应用”现象级出海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科技行者 时间:2025-08-19 18:34:59

作者 |周雅

“每一次来中国,我都能清晰感受到这里的创新脉搏。”谷歌亚太区全球商务拓展副总裁Karen Teo在Google I/O Connect China会后采访中如是说。

在她看来,这股创新脉搏,也能从过去一年中国开发者在全球市场两条最醒目的增长曲线看出:一条是“短剧”,另一条是“AI应用”。前者作为一种中国原创的内容形态,正迅速演变为全球现象;而后者则将“从想法到上线”的开发周期压缩到前所未有的尺度,让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产品体验成为常态。

这份洞察,与Karen Teo自身的角色密不可分。她于2023年加入Google,以战略合作把用户体验做厚,把合作伙伴的目标做实,把Google的使命落到细节。她的方法论并不抽象:将“互惠互利”写入合作结构,把“可感知的用户价值”融入产品路径。她既能理解平台的长线节奏,也懂得初创团队的增长焦虑。

在Karen Teo的职能世界里,无论是打造内容还是构建合作,其本质都是相通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让用户第一时间看见价值。


短剧:从“中国原创”演变为“全球现象”

“短剧,以每集独立剧集的形式播放有情节的视频,可以说是中国原创的内容类型。”Karen指出,“但现在这不仅是中国的现象,日本、韩国甚至美国的开发者也在关注短剧形式,这也使短剧成为全球性的现象。”DataEye数据也佐证了该趋势:2025年第一季度,海外短剧App的收入环比上升23%,下载量环比飙升64%。

短剧的成功,一方面在于其快节奏、强情节、高爽点的特点,捕获了用户碎片化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更在于其与移动应用生态的深度捆绑,它创造了一套以应用为载体,通过付费解锁、广告激励等方式实现商业闭环的完整模式。这种“内容即产品,产品即服务”的理念,让平台方Google也开始跃跃欲试。

“由于短剧的成功,Google得以扩展我们的产品线。”Karen透露,“今年晚些时候,我们将探讨一项叫做‘Hub’的新功能,它能让你在短剧应用中发现更多正在观看的内容。”这背后,或许将提升用户发现内容的效率和开发者获取用户的精准度。

但是,无论是开发新功能Hub,还是帮助中国开发者出海,Google远不止提供一个上架应用的平台,Karen将谷歌的策略核心概括为“强大的本地化支持”。

“我所说的‘强大的本地化’,不仅仅是翻译那么简单,这关乎真正理解市场、理解社会趋势和文化差异,然后针对这些因素对产品、应用、乃至剧集内容本身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当地市场和用户。”她进一步解释。

为了实现这种“深度本地化”,谷歌采取了一系列极具沉浸感的“田野调查”赋能活动,涉及美国、日本、东南亚、韩国、拉美等地区。

(1)针对东南亚与韩国市场的“精耕细作”。

东南亚地区涵盖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11个市场,不仅拥有近7亿人口基数,更具备活跃的数字生态。Google建议开发者关注印尼等核心市场18-34岁的女性用户,解决该群体对“付费门槛过高、广告过长频次过高、App使用体验有待提高”等核心痛点上。

策略上,Google建议先做好语言本土化(新加坡惯用英语,但90%印尼和泰国本地用户倾向用母语搜索内容);此外要做好支付本土化,因为电子钱包和银行转账是东南亚主流支付方式,开发者可通过 Google Play Billing 接入本地头部支付工具(如印尼的 Dana、泰国的TrueMoney)和银行转账选项;最后Google建议开发者采取“低于一美元”定价策略,针对东南亚用户的价格敏感度和高频购买习惯,设计小额、多次的付费产品,并利用首次折扣或新手礼包吸引用户初次付费。

在韩国市场,内容产业高度成熟,但本土短剧玩家尚少,Google强调“合规先行”,开发者必须提前将内容提交韩国媒体分级委员会(KMRB)进行评级,并严格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 。同时,要针对韩国用户“高频次、小金额”的消费习惯,设计“等待免费或额外付费”的IAP模式。内容上,则要打造剧情紧凑、无套路、信息密度高的短剧内容,且利用排行榜功能迎合韩国用户关注大众趋势的心理。

(2)针对日本市场的“双重红利”攻坚战。

Google将日本市场定义为兼具“高成熟度+低渗透度”的独特蓝海:一方面,日本的智能手机普及率高、数字消费者占比高、以及有全球领先的 ARPU;另一方面,60%的日本用户从未接触过短剧,付费意愿高且对价格不敏感,因为调查显示日本用户弃剧大都是因为内容而不是价格。Google的策略是:

· 内容:提供“高质量配音和字幕”满足70%受访者的期待,主攻全民偏好的“喜剧题材”、或是有有稳定受众的“科幻和爱情题材”、或是有部分受众的“复仇题材”;并借力日本成熟的IP生态进行多媒体化运营,把IP延伸至周边商品、线下活动、游戏、动漫等多个领域。

· 支付:接入日本用户热衷的PayPay和Google Play Points积分体系。

· 渠道:必须将YouTube作为核心运营阵地,因为高达77%的日本用户通过YouTube接触短剧。

Karen透露,为帮助开发者抓住蓝海,把握日本用户偏好,Google组织中国的短剧开发者前往日本,进行沉浸式的市场调研和文化交流。这种双向交流,不仅帮助中国内容更好地落地日本,也让短剧这一形式在日本生根发芽,催生出符合当地文化审美的作品。

(3)针对美国市场的“高价值用户留存战”。

作为全球消费高地,美国市场是必争之地,但高替换率是核心挑战。Google发现,当前出海短剧App在美国的痛点明显:英文字幕速度过快,期待英文配音;设计风格不够“极简”;复杂的金币机制与美国用户习惯的“月度订阅”文化相悖。Google的策略非常具体:

· 体验:提供高质量英文配音,并在商店界面、配音或字幕增加西班牙语(因为西班牙语是覆盖约13%人口的美国第二大语言)。

· 运营:UI设计采用简洁排版、留白设计、清晰简练的风格。

· 变现:推出价格标准化的月度订阅计划,避免“订阅后仍需购买金币”的设计,以建立用户信任。

· 内容:增加信息密度,减少冗余情节,并结合“圣诞节、黑五、返校季”等本土节点策划主题内容。

(4)针对拉美市场的“本地化+灵活性”破局。

面对巴西、墨西哥这两个城市化与年轻化特征明显的核心市场,Google将其破局密码总结为“本地化+灵活性”,包括了三个策略:

· 本地化:除了必须的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翻译(并注意其文本长度比英文长30%的问题),内容上要融入巴西人喜爱的音乐足球,和墨西哥人重视的家庭观念。

· 灵活定价:这里的用户对价格高度敏感,且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建议:提供一些免费剧集;同时采取订阅分期支付,将3个月及以上的长期订阅拆分为月度付款(可提升8%注册量、提高4%总消费);此外采取不自动续费的短期预付费计划,比如1天、3天、1个月等短期套餐,用户可手动“充值续期”。

· 多样化支付:支持信用卡、运营商代扣费、电子钱包、互联网即时支付等多种付款方式,接入巴西普及度极高的PIX等本地主流支付方式。

通过这一系列深入肌理的本地化赋能,Google正在帮助中国的短剧开发者,将一个源自本土的创意,转化为能够与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用户产生共鸣的全球性产品。


中国AI开发者,有三个内核

如果说短剧是中国开发者在内容模式上的颠覆式创新,那么AI则是他们用以重塑自身的“神兵利器”。在与无数中国开发者打交道的过程中,Karen Teo深刻感受到了这个群体与众不同的特质。这些特质,在AI浪潮下,正催生着一场开发者的“超级进化”。

Karen用三个关键词,勾勒出她对中国开发者的群体画像:

第一,雄心壮志 (Ambition)。“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在中国市场或几个市场取得成功,而是希望成为全球的领军企业。”这种雄心,驱动他们将目光从传统的东亚市场,投向了更广阔的美国、巴西、墨西哥等高潜力和高价值市场。

第二,全球领军企业的特质 (Execution)。“他们不仅有雄心抱负,还有执行力、快速响应能力,并且肯吃苦耐劳,能够承担肩上的重任。”这种强大的执行力,让他们能够将全球化的雄心,高效地转化为市场份额和极致的本地化产品。

第三,“优良的疲惫感” (A Good Kind of Tired)。这是上述两个特质作用于外部世界的结果。“有时我感觉我们必须追着他们跑,我们有责任不断为快速发展的中国开发者在全球取得成功搭建好舞台。”Karen坦言,“我前面谈到了短剧,但即便是在这个领域,我们也必须在Google Play Store中为它开辟一个新的类别,从商业模式等角度重新思考,我们如何成为这些开发者的强有力合作伙伴。”

“所以说,他们的雄心和速度既鼓舞我们,也让我们感到一丝‘积极的疲惫’。”Karen讲述的这份“优良的疲惫感”,恰恰证明了中国开发者的创新速度,已经快到足以倒逼Google这样的全球平台为之进化。

Karen还观察到,中国开发者这套“雄心+执行力+卷”的内核,在AI时代具体表现为三个范式:

范式一:AI是伙伴,而非威胁。“出于强大的执行力和务实精神,中国开发者并未对AI的到来感到畏惧。他们积极主动地拥抱AI,把它当作增强自身能力的工具。”Karen观察道。他们迅速将Google提供的Gemini、Veo、Imagen等大模型“工具化”,融入现有流程,解决实际问题。

范式二:“千人千面”的超级个性化体验。“AI可以实现千人千面,根据每个用户的诉求打造专属体验。”Karen称之为“happy person”体验——无论是游戏中动态调整的难度,还是应用里智能推荐的内容,这种由AI驱动的超级个性化体验,让用户感觉自己被理解、被重视、从而建立起与产品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正在成为中国开发者赢得全球用户的核心武器。

范式三:从想法到市场的光速落地。“有了AI这个强大的工具,开发者从一个想法到落地推向市场的时间大大缩短,成本也降低了,变得更加高效和经济。”这不仅体现在AI辅助编程、自动化测试等开发环节,更体现在内容生成、市场营销、用户服务等全链路的效率优化上。

当被问及“AI开发者是否会从第一天就跳过国内市场直接出海”时,Karen认为还不一定,但她指出了一个关键优势:“在中国生态中,AI工具不仅仅是B2B的,它已经走进了普通用户的日常生活,大家每天都在用。

换句话说,相关的知识和应用体验已经成熟,如果开发者要出海拓展海外市场,只是需要将这些应用和体验带给国际用户而已。

用户粘性的终极答案是什么?

在讨论了种种趋势与特质之后,还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如何才能创造出具有长期生命力和高度用户粘性的产品?

Karen的回答回归到了一个最朴素的本质:“在Google,我们非常关注并且保护用户体验。所谓保护用户体验,是指当用户通过Android 设备登录、打开应用或玩游戏时,我们希望这是他们生活中美好、特别的体验时刻。”她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逻辑闭环,来解释Google对于用户粘性的理解:

1、用户粘性的源头是“美妙体验”:“作为游戏玩家,我思考用户粘性是如何产生的:用户要持续回来使用应用或游戏,这个产品必须好玩、有趣,并且能提供美妙的体验。只有这样,用户才会忍不住不断打开它、继续使用。”

2、美妙体验的创造者是“开发者”:“开发者是应用或游戏的灵魂,他们创造出的引人入胜的体验,是用户持续互动和保持粘性的基石。”

3. 平台的使命是“赋能开发者”:“这也是为什么Google非常重视赋能开发者。通过与开发者保持良好的互动、满足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取得成功,确保他们在应用和游戏开发上的投入能够获得高ROI(投资回报率)。”

4. 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只有这样,开发者才会被吸引,不断利用Google的解决方案去开发能够持续吸引用户的优秀体验。”

这个逻辑看似简单,却是平台的本质。所有复杂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最终都要服务于Karen口中“为用户创造美好、特别的体验时刻”,让开发者、平台与用户之间构建起一个可持续增长的良性生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