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靠AI半年赚了4亿,美图创始人:真正的对手不是大厂是初创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瑾瑜 第一财经资讯 时间:2025-08-19 12:42:18

凭借AI,曾被视为 “旧时代”互联网公司的美图正回到主流视野,过去一年股价涨了近五倍。但这一年,美图很“低调”,影像节大会停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也不去了。

“生成式AI的机会窗口也许是短暂的,能否在比如两年的时间里抓住机会,这是我们现在最看重的。”8月18日,在财报发布后,美图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吴欣鸿对第一财经提到,危机感促使美图回到创业公司的状态,将资源投入到最核心的事上。

2025年上半年美图收入与利润再次双增长,近4亿元的净利润已经超过2023年全年,增长的最大原因是AI驱动的付费订阅。吴欣鸿仍“如履薄冰”,AI技术革命会带来市场的重构,继续在老位置可能不知不觉就被蚕食、掉队。

影像是AI最快跑通商业化的战场之一,新的AI影像应用层出不穷,巨头也正瞄准发力。但相比大厂,吴欣鸿认为,美图更大的危机感来自初创团队,他们更敏捷,更容易抓住机会,美图很多方面都在向初创看齐。

上半年,美图宣布了阿里18亿元的投资合作,在与第一财经的交流中,吴欣鸿提到合作背后的思考:美图自身很难做基础模型的规模投入,需要有一个战略伙伴确保在模型能力的竞争上不掉队。为什么是阿里?关键是,“通义是开源的,能很好地与美图各种垂直模型和业务场景结合。”

AI立功,半年赚4亿

去年8月,美图港股(1357.HK)在2港元/股左右浮动,今年8月,美图已经站上10港元/股,一年间增长了5倍。

美图这半年利润已超过了2023年全年。2025年上半年,美图总收入同比增长12.3%至18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0.8%至近4亿元,剔除商誉减值、去年加密货币收益等影响,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71.3%至4.7亿元。2023年,美图的净利润为3.7亿元。


美图主营业务包括影像与设计产品、广告等,前者是美图目前最大的收入来源。2025上半年,美图公司影像与设计产品收入同比增长45.2%至13.5亿元,占到了总收入的74%。

这几年美图总收入与净利润的增长都主要得益于AI应用取得突破,驱动以付费订阅为主的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收入快速增长。目前美图付费订阅用户数达约1540万,同比增长超42%,渗透率为5.5%。

美图CFO兼公司秘书颜劲良在业绩会上表示,生成式AI可以更高效地解决一些用户过去无法用传统影像工具解决的痛点,大幅提升了用户的订阅意愿。

未来,美图的增长战略是AI驱动的生产力和全球化。

区别于美图秀秀、美颜相机这样的生活场景相关产品,生产力工具市场的目标用户主要是KOL、线上商家、视频博主等,比如聚焦电商场景的美图设计室,专注于口播视频的开拍。颜劲良在业绩会上提到,上半年生产力产品的订阅用户为180万,同比增长69%,其中开拍订阅用户增长超330%。

吴欣鸿认为,生产力还有巨大的空间,他预期未来某一天,美图来自生产力场景的收入和利润也能过半,“这一天应该不是很远,全球的生产力工具还在高速增长”。

另一边,美图也在全力推进全球化。上半年,美图全球月活跃用户数为2.8亿,同比增长8.5%。其中,中国内地以外市场月活跃用户数为9800万,同比增长15.3%。在采访中,颜劲良提到了美图全球市场的订阅用户数排序,第一是中国,其次分别是美国、日本、泰国和巴西。

2025上半年,美图研发投入4.5亿元,同比增长6.1%。颜劲良在财报会上提到,研发费涨幅不高,因为视觉大模型的底层训练去年已经完成,另外,美图拥抱“模型容器”策略,利用开源模型微调,第三方API,及自研垂直模型的组合方式去应用在APP上,不再花大量资源训练底层模型。

今年5月,美图曾公告阿里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的战略投资,提及双方会在电商平台、AI技术、云计算等领域展开合作。

在本次财报会,吴欣鸿提到,美图会基于通义多模态、万相视频大模型等基础上提升垂类训练效果,打磨产品力,阿里会就模型训练给予专项技术支持,如训练框架选择、数据处理、参数建议等,帮助缩短产品迭代用时。

在电商方面,美图与阿里主要推进两方面合作,双方计划联合推出“AI试衣”功能,结合美图AI试衣能力以及阿里商家的服装资源,提升线上购物体验。另一方面,美图设计室会输出部分能力进淘天商家后台,如“AI商品图”等。另一个合作方向是云服务,美图今年推出了AI Agent 产品RoboNeo,“当前算力需求处于攀升阶段”,吴欣鸿表示,阿里云可以及时响应算力需求。

在采访中,谈及与阿里这次合作,吴欣鸿对第一财经表示,巨头在模型投入上会持续加大,构成规模效应,美图自身很难去做模型投入,所以需要有一个基础模型战略合作伙伴去确保模型的能力一直是世界一线,竞争上不掉队。

至于为什么是阿里,吴欣鸿一方面认可通义模型在全球范围的能力水平,无论是大语言还是多模态都很强,另一个更关键的点则是,“通义是开源的,能很好地与美图各种垂直模型和业务场景结合”。

虽然一系列公司也都在开源,但模型本质上是资金、人才的比拼,吴欣鸿认为,阿里持续规模化的投入是很多中小型公司比不了的,此外阿里有先发优势,一旦形成开源开发者社区,全球开发者都在为模型做贡献、快速迭代,先发优势很难阻挡。

相比大厂,危机感更多来自初创

影像是AI落地商业化最先跑通的领域之一。吴欣鸿认为,原因在于,影像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商业运营中,包括每天记录生活的照片,各种海报和广告,因此会有很大的目标用户群,且相比AI编程的高门槛,群众基础更好,最快商业化落地也很正常。

但这一领域的竞争同样激烈。市场上已经有很多初创推出的AI影像应用成功跑出来,包括中国开发者在海外推出的AI Mirror,在2024年入选了a16z发布的全球AI应用Top 20榜单,今年5月在AI产品全球榜排名第18位。

此外,随着大模型的能力增长,影像也是很多大厂聚焦去布局的领域,美图如何应对来自初创的竞争和大厂的阴影?

“我们一直提到危机感,因为新玩家一定会给我们压力。”吴欣鸿开放地看待竞争,他认为,没有竞争,团队也得不到训练,“我们需要被动型地练兵”。

相比大厂,吴欣鸿认为,美图更大的危机感来源于初创团队,因为这些团队更创新、更敏捷,更容易抓住机会。“可以观察到,一些比较有竞争力的AI应用,很多都来自创业团队而非大厂,”在吴欣鸿看来,“初创更没有包袱、没有条条框框,大厂很多时候则是船大难掉头。”

美图很多方面都在向初创看齐,包括战略的聚焦、组织的敏捷、管理层的放权。吴欣鸿也在反思,美图发展17年了,多少有点“大公司病”,没那么扁平化,业务也较多,“我们在思考,如果是AI创业公司,大概率是会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上。”

在采访中吴欣鸿多次提到的两个关键词是危机感和敏捷。此前6月,美图官方曾在“今年暂不举办美图影像节”的公告中也提及,在目前的快节奏下,筹备一场耗时的线下发布会,对追求敏捷的美图团队来说,显得有些“重”了。

“我们也意识到没有办法‘平均主义’,只能抓大放小,去做资源的倾斜。”吴欣鸿表示,内部重新进行了资源调配,确保核心的业务能够获得较好的支持。在战略选择上,美图的目标不用太大,“必须得有客观的自我认知,别太好高骛远,能把眼前的小产品做好,哪怕很垂直但也可以做成全球第一的产品。”

在组织上,美图在学习创业团队。吴欣鸿举例表示,AI Agent产品 RoboNeo的团队里,很多人是身兼多职,“很多人都是产品经理,也可以说都是运营、都是客服,以前专人专职的约束被打破,决策也不用层层向上汇报,授予团队自由,看到了问题就可以自行决策。”

未来的竞争中,美图拿的底牌是什么?吴欣鸿给出的答案是,规模化的工程投入,2.8亿月活用户建立的渠道优势,以及对影像与设计产品美学上的认知。他认为,规模化的工程投入逐渐成为未来AI应用的核心竞争力,好的体验是一点点打磨出来的,包括Agent的竞争,很多时候也是工程能力的竞争,背后是复杂的调度决策系统。

创业之外,吴欣鸿喜欢赛车,他提到赛车的秘诀是,“不是一直踩,就会有好成绩,如何入弯和出弯很重要”。吴欣鸿对第一财经表示,美图目前在弯道很多的赛道里,面对急弯、高速弯都会有不同的策略,比起大直线的赛道难度会更高,也更有挑战和乐趣。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