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约5.1亿平方公里的地球:卫星如何实现高效高清晰观测?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云飞 中国科普博览 时间:2025-08-19 10:26:56

在首篇中,我们了解到卫星如何利用特定波段穿透大气层拍摄地表。然而,地球从未静止——从早晨到夜晚、从四季更替到灾害突发,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植被在生长,江河在流动,城市在扩张,大气在翻滚。这些持续变化的细节,都需要卫星“反复观察”才能记录下来。

过去,我们靠的是地面拍照、航空摄影或实地巡查。但是,这种记录方法往往滞后、局限、代价高。而如今,遥感卫星就像“天上的摄像机”,悄然记录着地球的动态变化,一张接一张地拍下“连续剧”般的影像,为科研、农业、城市管理、应急响应提供关键依据。

但地球面积庞大,约5.1亿平方公里,天气多变,地形复杂。卫星如何做到“天天拍、张张清”,并捕捉到细节变化?这背后依赖的是一整套高频成像技术和观测体系的支撑。

卫星的重访周期:多长时间再次拍摄同一区域?

要想做到“连拍”,关键在于重访周期,也就是一颗卫星多长时间能再次拍摄同一个区域。早期的遥感卫星,重访周期约为16天一次;如今,中国的“高分一号”通过部署多颗同型号卫星组成“星座”,将重访时间压缩到每天甚至数小时一次。

高分一号卫星系列包含四颗卫星,该系列的首颗卫星于2013年发射,随后在2018年以“一箭三星”方式发射了同款的高分一号02、03、04卫星。该系列卫星搭载了两台2m分辨率全色和8m分辨率的多光谱相机,四台16m分辨率多光谱相机,可以实现对全国任意区域每天至少一次成像。卫星多、轨道密、配置巧,这种星座编队就是地球“动态观察”的基础。



高分相机与宽幅相机关键参数对比

(表格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

卫星拍摄的清晰度:到底能不能拍到车牌?

除了数量上的密集,拍摄是否清晰也尤为关键。这里我们以一个公众最常问的问题为例展开解释:遥感卫星能不能拍到车牌号?

从理论上,部分商业或军事级遥感卫星的分辨率已经逼近可以看清车体或轮廓,但要清晰读出车牌号,仍非常困难,主要受限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分辨率限制。遥感图像的分辨率通常指一个像素代表地面多大面积。以我国的“吉林一号”高分辨率卫星为例,其分辨率可达0.5米,它所拍摄的图像中每个像素覆盖地面上的0.5米×0.5米,区域已能分辨出车、船、建筑物、树冠等目标轮廓。但要分辨车牌这样十几厘米甚至几厘米的对象,就必须达到0.1米甚至更高精度,这对光学系统、轨道高度和大气扰动都提出极高要求。



吉林1号卫星

(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

其次是拍摄条件复杂。即使具备足够分辨率,要拍清车牌还需满足多个苛刻条件,如拍摄角度接近垂直、车体静止不动、没有遮挡物、大气清澈无云、阳光充足……在实际成像中,这些理想条件极少同时出现。更不用说卫星并非随叫随到,错过时机可能需要几天后才能再拍。

再次,出于隐私和安全考虑,即便有能力成像到极高精度,卫星运营方通常也不会公开、销售或传播涉及个人隐私的细节图像。

这并不意味着遥感“看得不清”,相反,当前的遥感系统早已具备“识别小型目标、追踪动态变化”的能力。比如:高景一号”卫星具备0.5米分辨率,可以识别建筑物边界、车辆密度、交通拥堵等城市微观结构;“高分七号”实现了我国自主立体测图能力,支持三维地形重建,精度达亚米级;“吉林一号”视频卫星甚至能拍摄25帧每秒的动态图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卫星摄像”。

遥感拍摄+AI解译:地球的“观测守护者”

这些遥感“大片”广泛用于地质灾害监测、城市更新评估、农田长势跟踪、水域污染预警等领域,让地球的“连续剧”不再遥不可及。

当然,“连拍地球”不光靠拍得多、看得清,更要快速处理、自动识别、智能分析。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发展,越来越多遥感影像的解译工作由AI完成,不再依赖人工逐帧比对。这种“拍得快、看得清、判得准”的遥感新生态,正在让卫星真正成为地球的“观测守护者”。

未来,随着卫星星座规模扩大、拍摄频率提高、分辨率提升,我们或许将进入一个“几乎实时遥感”的时代。地球的每一寸变化,都将在太空中留下轨迹,而我们所面对的,是一幅由万千图像拼接而成的世界动态图谱。

卫星的“连拍”技术让我们得以观测地球的每一帧变化,而真正的价值在于将这些数据转化为防灾减灾的“行动力”。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解析,这些影像如何在地震、火灾、洪涝等危机中成为“太空侦察兵”,协助抢险救灾。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