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李想老友创业7年,拒绝孙正义控股,要做商用车里的特斯拉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中国企业家杂志 时间:2025-08-19 10:07:50



“我不是打造聪明的司机,而是打造蚂蚁雄兵,用低成本的方法构建一个足够庞大、守规矩、能够24小时安全行驶的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台的无人车队。”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任娅斐

编辑|马吉英

图片摄影|李英武

春节过后,余恩源的时间被各种事情塞得满满当当。

采访当天的凌晨两点,他还在一个电话会议上。下午,他又接连参加了两场路演。两个半小时的采访结束后,已是晚上八点,余恩源只休息了半小时,又匆忙赶去见客户了。

余恩源调侃,现在依然能保持好身材的原因,就是一直在赶飞机、赶火车。

在物流行业,余恩源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他上一次创业研发了快递柜,生产销售用于物流末端场景的扫码枪,一年营业额数亿元,利润达到几千万元。随着对物流科技产品发明的经验日益丰富,余恩源又把目光投向无人配送,2016年开始在公司内部孵化无人配送车。

2018年,余恩源正式创办新石器无人车,专注于L4级别物流无人车市场。在经历过几年煎熬期后,今年,余恩源终于等来无人配送车的行业拐点。



随着无人配送车的成本降低为传统物流车的四分之一,行业终于迎来爆发。他判断,今年无人配送车行业的发展速度将是去年的10倍。

云启资本参与了新石器多轮投资,在其合伙人陈昱看来,行业爆发的原因还在于,随着技术成熟以及路权开放加速,市场教育已经初步完成,“四通一达和顺丰,终于意识到了无人配送车的重要性,他们也在疯狂下单”。

2024年,顺丰向新石器采购1600台无人车,创下行业最大单笔订单。2024年底,新石器累计部署超2000辆无人配送车。进入2025年,新石器开年就获得超2万台新订单,2月完成10亿元C+轮融资,4月与中通快递达成战略合作。

“(今年)一个月顶过去一年的工作量。”在采访中,余恩源多次重复这句话。

2025年,新石器计划实现1万辆无人车部署,目前L4无人车行业还没有任何公司达到这一规模。数据显示,截止到7月底,新石器投入运营车辆已超过7000辆,是全球最大的无人配送车队。目前,新石器在手订单接近3万辆,是顺丰、京东、中国邮政在无人车领域的最大供应商。

但随着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新石器也正面临各方挑战。

余恩源不惧怕竞争,“我们给客户提供的是一套运力平台,一套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的一辆无人车。这也是我们的核心壁垒,其他任何一家自动驾驶公司要想攻进来,攻的不仅是技术,还要攻解决方案。”在余恩源看来,这个赛道足够大,真正的高手还没来,“我们现在想的是,打完这一仗怎么去迎接下一个对手。我的目标就是一直留在牌桌上。”

孤独

李想是余恩源多年老友,2016年创办车和家(后更名为理想汽车)。两人创业时有个心照不宣的约定,一人送人,一人送货。余恩源带领团队在2017年年底研发出了送货的无人配送样车,李想看过后对他说:“老余,你要不然就All in,要不然就放弃。”

“那我All in。”余恩源说。

2018年,新石器正式成立。

李想除了让老友坚定创业的信念外,还送给他两大“礼物”。一是资金,理想汽车目前仍是新石器第二大股东;二是底盘设计与“半条产线”。当车和家的低速电动SEV因政策不明朗按下停止键后,李想将SEV的底盘和生产线授权给新石器,在此基础上,新石器搭建了常州工厂。



余恩源说,李想是他半个导师,“他是一个特别没有保留的人,想到什么,就会把自己的经验和看法,直接告诉你。”

到2018年6月,新石器已经量产了100台无人配送车,部署在雄安和常州两条线运营。

但当无人配送车开始上路时,新石器却差点死掉。2018年年底,因为融资进程缓慢,新石器面临危机。那段时间,余恩源频繁路演,见了六七十个投资人,但是没人听得懂他到底要做什么,“2018年出去的时候,一定要先花2个小时给别人解释,解释什么是新石器、什么是无人车、什么是新石器无人车。他们听完之后,摇着头就走了。”

更多投资人的质疑是,“路权不可能开放”。余恩源记得,一个投资人曾毫不客气地对他说,“全国能卖个500辆车就不错了。”

融资迟迟没有进展,看着公司账上的钱一点点减少,余恩源不得不抵押房产,找银行贷款,“家里人签字时很懵,他们不知道我到底要干什么”。

那段时间,余恩源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就是孤独,天天晚上睡不着觉,因为你不知道走对了走错了。如果这是一个赛道的话,只有你一家公司,你一定是犯了某种错。”余恩源坦言,直到今年,这种孤独感才真正消失,“现在不管是客户、政府领导,还是合作伙伴,都看明白(这个行业)了。”

在陈昱看来,早期投资人的担心,本质在于相信能做成这件事的人少,“很多机构求稳,对项目就有很多挑剔,比如成本太高,没有找到上量的场景,拿不到路权,团队里没有科学家等等。”但陈昱认为,这些问题并非不可解决。陈昱看重公司的全栈能力,既能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又具备造车能力,余恩源也有多年物流经验,他觉得应该去“赌一下”。云启资本2019年初领投了新石器A轮融资,并在后续的A+轮以及B轮融资中加注。

2019年之前,新石器的客户多是阿里、德邦、美团等有快递、外卖需求的大公司,2019年之后,新石器又陆续推出园区零售、配送等服务。

在海外市场,2019年5月彭博社关于新石器量产的一篇报道,起到关键作用。多家公司找来,其中中东电商Noon与新石器签订5000辆订单,更多人开始认可这个赛道。新石器渡过了最初的难关。

代价

A+轮融到的钱,不到一年就用完了。为了找钱,余恩源频繁路演,一天两三波,2020年的一年时间里密集见了三四百家投资机构。“讲PPT能力就在那时候培养出来的。”余恩源苦笑。

高鹄资本是新石器B轮融资以来的长期财务顾问。高鹄的执行董事童俊回忆,双方签完服务协议的当天下午,余恩源就约他面聊。为了提高融资推进的效率,双方把可能会被投资人挑战的点挨个梳理了一遍,包括商业化的故事怎么讲,路权的挑战,供应链的挑战,成本如何控制等等。坦诚高效的工作方式,让他至今印象深刻。

B轮融资启动后,经历了一波密集的投资人路演,大家给出的反馈都是商业化路径不清晰。童俊意识到,在当时的节点,只有找到认可自动驾驶无人车长期价值的投资人,才是融资破局的关键。

老股东也一度有摇摆。余恩源谈及两个细节,一是他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有几个股东想卖老股,不过今年大家见面时,余恩源谈及此事,“他们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说我从来没有说过这话,老股是一毛钱不能出的”;二是有位支持余恩源多年的投资人透露,前几年他曾找人给余恩源算命,算他和公司会不会倒。

2021年8月,新石器宣布B轮融资,中金资本、软银亚洲风险投资公司联合领投,老股东云启资本、耀途资本跟投。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中金资本、软银亚洲愿意领投,原因在于他们是偏长线投资的基金,愿意去赌一些事情。

余恩源并非没有其他选择。一位投资人告诉《中国企业家》,当时软银愿景基金想和滴滴一起投资新石器,提出的条件是要控股,占比51%,“老余都被拉到孙正义家里去谈了,就等着他点头了”,但余恩源想做一家独立公司,考虑之后拒绝了。

B轮融资有所进展后,技术路线的转变又让新石器内部出现震荡。



公司成立初期,为弥补技术短板,新石器和百度Apollo战略合作,开发L4级别自动驾驶能力。2021年Transformer开源后,余恩源决定跟随特斯拉,转向视觉路线,自研视觉感知算法。

结果在2021年,团队内部因技术路线产生冲突,公司CTO以及一批技术人员相继离职,“相信激光雷达的都走了”。

余恩源坦言,大家的选择没有对错,但从第一性原理来看,视觉方案是最适合新石器的感知方案,因为成本更低。“我们一定是寻找软件最复杂、硬件最简单、成本最低的方案,没有第二个选择。”余恩源的目标是,做商用车里的特斯拉。

对于这次内部震荡,余恩源反思道,“一定要找志同道合的人,多大的代价我都能忍受,否则这件事必败无疑。”

之后,余恩源找来了新的CTO苗乾坤,他过去在Intel中国研究院工作,在软件性能优化领域有10年以上研发经验。苗乾坤加入公司后,花了三个月搭建新的技术团队。一些重要岗位的人事招聘,余恩源也会把关,“CTO负责问技术,我负责问方向。第一,你认不认可物流这件事?第二,你认不认可视觉这件事?第三,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度过技术路线的阵痛期后,2021年,新石器的商业化也迈出关键一步,获得国内首批无人配送车牌照,成为首家在公开道路商业化运营的RoboVan企业,并发布首款无人车X3。到2022年,新石器已涉足物流、零售、安防、城市防疫等多个领域,落地全球13个国家、40个城市,累计安全行驶里程逾600万公里,累计交付部署车辆超过1000辆。

打造蚂蚁雄兵

在物流行业打拼多年,余恩源养成了算账的习惯,对数字异常敏感。“物流行业所有的牛人都是数字高手,因为他要瞬间能算到利益。”

余恩源也经常跟行业里的“数字狂人”打交道,比如中通董事长赖梅松、顺丰董事长王卫,“他们跟你讲话会冒出一串数字,如果你没有在秒级懂,他就会觉得你水平不行,所以我也被他们训练出来了。”

团队内部沟通,余恩源也会特别要求数字化,技术要有指标,市场要有KPI,销售要有台数,财务要有现金流收入数字,成本要有报告,“所有的东西都要可量化”。

今年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他大发雷霆,拍了桌子,因为团队有一些成本没控制好。

在童俊看来,新石器这类企业做的是to B生意,客户从小批量试用,到大规模采购产品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能帮助自己创造价值,“比如使得客户成本降低,或是帮助客户提高效率,或者两者兼具,最终结果是要能帮客户赚到钱”。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1700亿件。在这庞大的物流网络中,末端“最后五公里”配送成本占比高达60%,成为吞噬行业利润的“黑洞”。但靠更高的组织效率去降本,空间有限,无人车成为降低物流运输成本的新的生产力工具。

余恩源算过一笔账。如果一辆无人车的运输距离大概10公里,从网点到驿站,一天能运1500票快递,一票快递的运输成本大概是0.06元,比现在的0.15元降了0.09元。如果按照1700亿件计算,无人车一年就能为行业省下153亿元。成本下降有两个原因,一是不用司机,没有人力成本;二是更能装货。余恩源举例,X6这款车在相同车型条件下,装载空间提升了50%。

除了自动化运输,余恩源还想解决自动化装卸。因为这两个环节各占成本的一半,否则成本很难降下去。

2023年10月,余恩源带着70多个研发人员跑到吴江,通宵跟着无人车跑,在中转场睡了三个月,研发出来一款新产品,余恩源将其形容为“陆地集装箱”。它可以放在网点或中转场的自动化分拣的隔口下面,24小时装件,装满之后,无人车将其拉走,自动化卸到驿站或者商超门口。

余恩源提到,当时第一代和第二代产品噪声特别大,“半夜三点跑到老太太楼底下卸货时,老太太拿着铁锹下来打我,我们就咬着牙把噪音控制在60分贝以下,后来再到老太太楼底下卸货,她就不知道了。”

在余恩源看来,“物流的第一性原理就是降本”,因此公司的唯一使命就是给客户降本,“把自己逼到极致,把行业做到极致,把成本降到极致,给自己省钱,给合作伙伴创造利润。”

目前,新石器主要采用整车销售+AI服务收费的模式,客户可以按需租赁车辆和服务。对于大客户,公司则会提供定制化的运营服务方案。

余恩源将无人配送车的商业模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整车销售或者租赁和提供服务,第二阶段是形成运力平台,提供运力服务。“我不是打造聪明的司机,而是打造蚂蚁雄兵,用低成本的方法构建一个足够庞大、守规矩、能够24小时安全行驶的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台的无人车队。”

目前新石器正在向第二阶段转化,余恩源希望公司未来能成为无人车版本的货拉拉或者滴滴货运。

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实现。童俊认为,新石器必须具备四项能力:一是技术要足够先进;二是稳定的供应链能力;三是对客户场景的理解和客户关系;四是要搞定路权。

随着交付规模迅速扩大,公司也遇到很多新问题,比如安全运营的能力、管理能力、技术泛化能力……每一天都是挑战。余恩源认为,这对组织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现在不仅是吸引人才的速度在以十倍速提高,组织能力的建设也在以十倍速迭代。”但让他心理压力最大的问题,跟组织有关,“组织能力的建设不能出错。一旦把基因搞错了,会长出来一个错误的组织。”

余恩源认为,当下公司仍处在从0到1的阶段。到今年年底,全国部署超过1万台无人配送车时,新石器才算是真正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这是战略级的大胜”。

作为公司一把手,余恩源既兴奋又担忧。他形容自己的管理风格是身先士卒,在0到1阶段,这种风格挺好用,但在1到10阶段,事情的复杂度会超出个人的处理能力,“所以我也要迭代,从身先士卒变成打造组织这个产品。”这次迭代,余恩源认为将会成为决定公司命运的“胜负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