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清晨8点20分,上海浦东新区的柏油路面已经蒸腾起了热浪。地表 61℃(实测气温37℃)的高温下,一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迈过最后一个减速带,完成了连续 24 小时的自主行走。
镜头扫过一旁更换了 73 人次的摄影师团队,再切回机器人平稳从容的步态。 这场被称为 “夏日 CityWalk”的直播,不仅创下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高温户外极限挑战的纪录,更在直播收官时抛出重磅消息:智元机器人六大产品线同步登陆智元商城与京东商城。
从实验室里的 “摔跤常客”到街头 24 小时不关机的 “硅基行者”,从单一技术 Demo 到覆盖工业、服务、科研的产品矩阵,智元的这一步跨越,或许正标志着人形机器人行业从 “概念热炒” 迈向 “实用化落地”的关键拐点。
从24小时到720小时的极限挑战
这场直播的戏剧性,藏在一组对比数据里:实测37℃的日间高温、低至 22℃的凌晨温差,柏油、砖石、积水等 7 种路面材质,锥桶、减速带、突发行人等 12 类障碍 —— 这不是实验室里的理想环境,而是机器人真正走向商业场景必须面对的 “真实世界考题”。
“去年机器人走几步就摔,是实验室产品;今年量产机寿命达几千小时,成熟度显著提升。这场直播是里程碑,验证其在日夜交替、复杂环境下的全自主能力。” 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在直播对话中提到。
这种能力的背后是扎实的技术沉淀:远征 A2 搭载的多模态感知系统,能在强光逆光中精准识别障碍;大模型融合算法让它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像人类一样 “即兴调整”步态;而 20 秒内即可完成的 "热插拔换电" 技术,解决了长时间作业的补能痛点。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在户外场景的适配性是行业公认的难点。”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与感知学院副院长魏飞鸣评价,“远征 A2 能在光照剧烈变化、温度大幅波动的环境下保持稳定,说明其传感器融合、步态算法已通过实用化验证。”
据智元研发团队透露,这款机器人单台累计行走超3000小时,经过8台机器60小时压力测试、120 小时连续行走测试,目前正在推进 720 小时连续行走极限验证。因此,24 小时直播不过是日常测试的缩影。
从“单点突破”到“全场景覆盖”
此次直播,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背后的 “工程思维”。
智元研发团队采用 “正向设计” 思路,先明确场景需求再定硬件参数,通过 T1 版验证核心功能、T2 版迭代优化,经充分可靠性测试后导入开模量产,同时标配即顶配,预留足够算力与传感器冗余,为软件算法迭代留出空间,避免后续选装导致可靠性下降。这一方法论成为整机可靠性的关键支撑。
就在 24 小时直播落幕后不久,智元商城和京东商城的后台数据开始跳动:远征 A2 系列、灵犀 X2 系列、精灵 G1 等六大产品线同步开售,价格从98000元至450000元不等。
这场线上开售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智元 “技术适配场景”商业化策略的集中呈现。
拆解其产品矩阵,可见清晰的分层逻辑。
针对企业服务场景的远征 A2 系列,旗舰版凭借百万级企业知识库和多语言对话能力,成为跨文化交流的 “硅基员工”;青春版以16.8W的定价,直击文娱商演的成本痛点。
面向情感化交互的灵犀 X2 系列,从青春版的 30 余种微表情传递,到探索版的全开放二次开发权限,再到旗舰版的自主导航导览,精准覆盖从商演到科研的多元需求。
四足机器人D1系列的布局更显市场洞察力。主打文娱商演的D1 Pro,以3.7m/s的奔跑速度和付费租用模式,降低演出机构的设备投入;聚焦教育科研的D1 Edu,通过标准化接口和强化学习算法,成为高校的 “移动实验室”;而工业级的 D1 Ultra,凭借2kW/kg的峰值功率密度和IP54防护等级,在安防巡逻、管廊检测等场景解决传统人力的痛点。
智元机器人市场专家孟彬健透露,公司坚持“由易至难”策略,目前已在交互服务场景实现突破:中标中国移动订单,将远征 A2 应用于企业大厅、营业厅接待,依托强记忆能力(可记住1000张人脸、100万条知识库)和垂域知识增强可应对各类专业问题,未来或拓展至文娱商演、康养陪伴等更多场景。
行业拐点将至?
在户外直播期间的对话现场,智元联合创始人兼 CTO 彭志辉提出 “通用智能的核心是泛化性”。他指的不仅是技术方向,更是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在仓库货架移位、家庭宠物干扰等不同场景中灵活应对,才是机器人从"工具"升级为“伙伴”的关键。
“商业服务比工业更易测算 ROI(投资回报率)”,孟彬健补充道,“商业场景靠情绪价值或眼球经济创造收益,如品牌宣传带来的流量提升可能比投广告更划算;工业场景则需聚焦客户核心需求做减法,当前机器人能力已达人类 60%-70%,目标年底或明年接近 100%。”
上海人工智能协会秘书长钟俊浩的观察颇具深意:“中国在‘软硬结合’工程能力上有优势,智元国产化率已超 95%,全自主技术(无遥控行走、动态避障)的迭代,是算法、传感器、硬件协同进步的结果。”
业内普遍认为,2025 年或将成为人形机器人 “实用化元年”。这一判断的依据,不仅是智元的 24 小时直播与线上开售,更在于行业逻辑的转变:从比拼 “谁能走得更稳”,到思考 “谁能创造更确定的价值”;从追求 “技术参数极致”,到关注 “场景适配精度”。正如同济大学教授印真所言:“场景落地必须满足‘降本增效’危险替代‘体验升级’三大需求,现在看来,智元的路径正在验证这一点。”
当远征A2在晨光中停下脚步时,这场持续 24 小时的直播落下帷幕。从技术验证到场景落地,从硬件突破到生态构建,智元远征 A2 的 “CityWalk” 不仅是一次产品展示,更标志着人形机器人行业从 “概念热” 走向 “实干期”。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不在实验室的精密环境里,而在柏油马路的颠簸、高温酷暑的炙烤、万千场景的琐碎需求中。从 “能走” 到 “走好”,从 “可用”到 “好用”,才是打开人机共生时代的真正钥匙。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胡雯雯